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这种即集中又典型的物态化表现作为人与艺术的桥梁,对推动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评价艺术有着深远的含义。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中,人、艺术与审美之间,都不约而同的得到了相当的推进与发展,而随着时间、时空的不断流逝。我们对审美的规律性与艺术的价值都已得到了更加清晰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审美这种即集中又典型的物态化表现作为人与艺术的桥梁,对推动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评价艺术有着深远的含义。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中,人、艺术与审美之间,都不约而同的得到了相当的推进与发展,而随着时间、时空的不断流逝,我们对审美的规律性与艺术的价值都已得到了更加清晰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残缺域间的光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艺术表现上说,所有艺术都是残缺的,残缺是绝对的,而完美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表现事物的全部,都是选取某一部分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以对残缺的审美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从残象、悲情、时空、失误等审美要素方面探讨残缺美在人文领域中的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4.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7.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意识延伸"的一部分,具有某种能动性。即,艺术被创造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关系网络。艺术品不仅仅要表现其样貌与风格所传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除了美感以外的能动性,超越了纯艺术与工艺品、个人与社会的界限。因此,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品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的题画诗在扬州八家中首屈一指,是他绘画艺术的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他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其题画诗经久不衰的魅力,主要表现在意境营造、性灵抒发、艺术创造等方面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代工业化程度的日益加剧, 一个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后现代”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一个文化时代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对立性被迅速放大为整个文化的内在精神症候。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始终深感困惑且深陷其中的许多矛盾,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愈加凸现。质言之, 人类文化的诸多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候, 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与过往时代相异的内容和特点。正因此, 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的人类审美和艺术, 也就必然 发生重大的改变且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差异。这种改变和差异, 不仅表现为审美活动、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0.
古彩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具有独特的风格、深湛的艺术造诣、丰富的艺术语汇,呈现出一种浓烈的传统民族气息和审美取向,本文简要概述了古彩的艺术特征,从古彩的表现内容、构图、设色等方面探讨古彩审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陈南 《北京观察》2023,(4):78-80
<正>毛猴,老北京“玩意儿”的一种,曾常见于京城的街头庙会、节日庆典,它既是供成人赏玩的小型民间工艺品,也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毛猴与老北京生活息息相关,其以猴子为主角,在微缩环境下,让猴子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人类社会。毛猴艺术根植于民间,其表现形式幽默而诙谐,展现了来自民间最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所使用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是充满隐喻特质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文学语言的泛化、日常生活化和图像化的特征。文学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常存文 《前沿》2005,42(12):235-238
审美心理动因是审美需要的心理内化。它主要表现为欲观自身、追求审美快感、追求心理超越、心理的补偿和调节、认知欲的驱使以及欲提高艺术素养这六种类型。审美心理动因与审美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并且受社会氛围的影响。随着审美主体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审美心理动因也随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苗族美术的起源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艺术。原始人类的美感总是与劳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并培养了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的技能。远在原始社会,美感就从劳动中、实用中、功利的目的上,逐步地被培养出来了。那时候,脱离了劳动生产,没有实用的目的,毫无功利主义的纯粹的美感,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希 《求索》2011,(11):109-110,127
审美直观性是艺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从古代岩画、音乐、绘画到当代影视艺术,艺术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审美器官,是审美主体美的感受,可以说直观的审美伴随着艺术活动。“现量”理论由佛教唯识宗提出,是理解直观性问题的不二法门,音乐美学家杨昭恕先生将现量与审美直观进行联照,本文借唯识现量理论探讨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并从音乐审美角度对“把握现量之情境”进行重点讨论,由此将佛教哲学进一步引入理论美学范围。  相似文献   

17.
王文平 《理论月刊》2007,23(4):61-63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原始意象。中西方神话中人类母亲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在社会——历史层面折射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远古人类社会的经济风貌;反映男权话语下的妇女地位;隐含着微妙的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8.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它的造型简约,却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宇宙观;它的声音古朴纯净,却反映了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琴,20世纪初为区别于西洋乐器,而被称为古琴。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全国精通古琴的人,不过5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