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的初春似乎成了华语电影的 天下。一部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片《卧虎藏龙》以史无前例的十项奥斯卡提名成为华语电影打入西方主流世界的标志也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惊喜的谈资。从张艺谋到李安,从《红高粱》到《卧虎藏龙》,镜头中演绎的那个中国在慢慢地进入西方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们,是灿烂热烈的高粱地还是空灵隽永的侠客风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每一寸胶片的解构中述说着这个古老文明走向世界的方式。《卧虎藏龙》中的中国文化 如同诺贝尔情结一样,奥斯卡提名的公布像是一支强心针再一次刺激了中国人有些欲…  相似文献   

2.
《政协天地》2012,(12):54-54
谈儒学复兴,首先是儒学的定位问题,其实质是中国文化走什么道路,向何处去的问题;争论的中心是现代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还是要改弦更张,走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项乃忠教授撰写的著作。该书以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状况及发展前景作了独特的思考,对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独到的分析,对理论界许多流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和商榷意见,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诸如历史发展是多线的还是单线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五补的还是递进的,以及中国现代化的本质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对立的还是相同的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该书已由江苏人民…  相似文献   

4.
邓双喜 《湖湘论坛》2009,22(1):74-76
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在体制上虽然迈入了近代大学的行列,但以《独立评论》为发言阵地的精英阶层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上仍然存在着受传统羁縻太多、计划欠缺、糊涂西化等几大弊端。他们针砭时弊,就都市道路与乡村道路、文法教育与理工教育、师范教育与大学教育等教育模式及当时广为普遍的党化教育和针对弱势群体的女子教育、农民教育进行了颇为有益的系列争论和探索。上述教育思想,对今日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化过程中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思想家。他和同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毕生所思考的总不外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数千年来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的中国到了近代反而落伍了?中国要想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宿路?中国历由卜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能否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漱仅苦心孤诣地探索着。他试图通过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文…  相似文献   

6.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7.
江畅 《求索》2023,(1):19-30
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更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必须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具有的契合性是中国人民能够创造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中国式现代化实质内涵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造;它在充分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有益内容的同时努力纠正其理论错误并吸取其实践教训;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从目的还是从手段看,无论是从动机还是从效果看,中国式现代化都是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其实质在于人民性。它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终极追求的现代化。因此,它是至善,也是大善,无疑具有道义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究竟是通过西化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学之体是什么,而西学之用又是什么?没有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西学还是国学的研究,都是从低水平重新开始的,文化的积累非常薄弱。不能指望在短短的30年间超越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仍然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新文化要在广泛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个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半个世纪发展的事实说明:东亚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究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之外,无可否认地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东亚模式”同西欧模式具有不尽相同的特质,是不容否认的。当然,东亚文化也确实含有重大弱点,这正是为什么产业…  相似文献   

10.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1,(24):16-21
潘跃斯:大家好!这里是《民主与法制·财经评论》封面话题。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受挫,到底是底子问题还是“水土不服”?我们请到的嘉宾有: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邵春阳律师,美国派杰投资银行首席代表、董事总经理杨锐先生,  相似文献   

12.
读了《探索与争鸣》杂志去年第10期王晓华《建构主义:中国文化的唯一希望》和李达轩的《缺乏哲学底蕴的中国现代文学》两文,颇有感想。两文所论问题的宽窄和具体陈述虽有不同,但都围绕哲学中心论,把中国文化或文学的欠佳归于哲学的落后。我们姑且不去质疑这种哲学中心的合法性.也不必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观指出他们都是以西方的哲学或文化来评贬中国文化,虽然笔者也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有不少不如他人之处。这里只想就他们的一些观点提出几点疑问。第一,何为哲学.或日他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哲学一词的‘t王文比较割显,似乎哲学的精…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亚玲 《前进》2006,(8):54-55
当中国近代社会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一炮轰开以后,西方文化就蜂拥而入,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开始了文化上的思索。中国文化的命运如何?它将如何发展?这是近百年文化论争的核心问题,直到如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空前广泛,许多海内外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一,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15.
4年前,《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追星当追袁隆平》,遗憾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袁隆平还是没有被当作“星”来追。而如今,再问屠呦呦是谁?板子打在媒体记者屁股上,凭心而论,并不公平。屠呦呦是谁?叩问的是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0,(11):71-72
网友评论梁晓声《论文化在政治之上》(刊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王野蔻文章分析得这么透彻,但现实里,某些人却对所提问题视而不见,复又何言?尊敬梁晓声,愿他们这样的明白人能持续发声,不要停歇!(2010年8月19日)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文化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规定着人们的生存发展模式,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所处的实际状况和地位。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新生的契机,当代先进文化则开辟了一条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发展道路。在世纪之交,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握现在及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面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业的开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讲,是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特征的文化:一是主导性文化。文化就其广义而言,包含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我们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文化。代表先进文化,首先表现为掌握思想文化的主导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也呈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文化是固守传统,还是听任“西化”?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一批先知先觉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当初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时,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仪平策在《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2期《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一文中指出: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同西方比较,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大致可用“女性化”来描述。其一,在审美文化的理想形态上,同西方较多阳刚和崇高之...  相似文献   

20.
李宁 《群众》2014,(5):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丧失自我,走出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