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 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2.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量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曲选》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本文考察了《元曲选》中的个体量词,发现与前代量词相比,其个体成员更加丰富,一些成员在用法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以其为窗口,我们能窥见近代汉语时期量词发展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大致可以分作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来观照。  相似文献   

4.
陶陶 《理论月刊》2005,(10):124-128
先秦两汉时期是诗学思想高度繁荣的时代,先秦两汉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起源。诗学在表达不同话语的价值倾向中隶属于不同的思想流派,并形成了特定的话语规范;各派话语规则虽然阵线分明,有时又趋向兼融交合,呈现着某些共同的话语规范与特征;由此而形成后世诗学所遵循的潜规则原型乃至“共名”。其主要形式有言志话语、言情话语、言美话语。  相似文献   

5.
张鸿浩 《理论月刊》2012,(8):157-160
尊老敬老、礼遇高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自农耕社会时起,华夏先民便树立了对长者生产、生活经验的崇拜;先秦时期,这种传统经过各学派的论述得到系统的总结;两汉时期,厚待长者的礼仪开始进入国家典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敬老文化的发展逐渐正规化、制度化。经过数百年以儒家文化为大背景的法律演进历程,到隋唐时期敬老文化已上升成为整个帝国重要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陶陶 《理论月刊》2006,(6):118-121
先驱论者大多认为古代诗学审美意识的自觉始于六期,其实,古代审美意识的自觉自先秦两汉始已勃然兴起.探究先秦两汉诗学审美意识的崛起,这是我们研究古代诗学审美意识的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源头.这个时期的诗学话语建构主要表现在言志、言情和言美三个方面.言志和言情话语主要是偏重于内容特征的建构,言美话语则倾向于表达这个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审美意识或形式规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律璞 《前沿》2013,(17):190-192
两汉法律学研究活动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律学流派出现;律学家拥有法律解释权,其言论具有法律效力;两汉时期律学流派与法律解释活动与古罗马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9.
龙仕平 《求索》2011,(9):204-206
简帛文献的陆续出土公布,为先秦两汉魏晋时代土地单位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可信的材料。先秦两汉魏晋简帛文献中所见土地单位总计9个,其中个体单位2个,面积单位7个,其中个体单位“町”、面积单位“石”都是传世文献研究所未见的;“步”、“畹”等则可以补正传统训释。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还未出现“制度”一词,春秋中前期也还没有成文的法律典章。直到春秋末期.郑国的“铸刑书”,才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历史。但是先秦时的国家,从组成为国家,有了国家机器,开始管理国家事务时起,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不成文法。这些法规和不成文法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协调和维持着社会的秩序,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就是我们要说的先秦时期楚国的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11.
赵鹏 《求索》2013,(9):138-140
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道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繁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广泛且密切,为我国古文化的精髓,其中,道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笔者常年从事于我国古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例评传统道家学派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道家学派对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学的影响,从中透视道家学派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辽 《江苏政协》2012,(12):33-34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相传为黄帝时表现先民打猎生活的二言诗,到先秦时期四言诗为主、两汉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为主、隋唐时期七言诗为主,以及后来两宋时期词的流行、元代散曲的崛起等,全都是有格律的。即使是诗体自由的古风、歌行,也是有格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来,引进了西方诗歌,于是有了自由体新诗。其实,自由体新诗据以仿效的西方诗歌也是有格律的,只是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格律罢了。闻一多  相似文献   

13.
仝尧 《淮海论坛》2012,(4):44-45,48
一、汉风精髓的概括 1.地理位置的界定: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贵州出土的铜镜的年代、纹饰、使用民族作了分析研究,指出贵州使用铜镜的时代大约开始于两汉中期前后,西汉晚期以后开始盛行。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这一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考古材料看氐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民族史学界一般认为,先秦及两汉时期,在今天的云南省居住着百越、氐羌和百濮三大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史诸专家对于这些族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相比之下,云南考古学界对这些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还研究得很不深入。近年来,笔者与云南考古界同仁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对百越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曾有《云南考古材  相似文献   

17.
火的使用是人类社会“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火又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又常会遭到火灾的侵扰。先秦时期,在长期用火过程中,人们对火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火灾的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先秦时期的人们在防火救灾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8)
中国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得以确立,在两汉时期得以完善,在魏晋隋唐时期不断变异,在宋元明清时期走向极端化。当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动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传统孝道文化观念不断弱化,但不可否认,其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个人道德情感、倡导敬老养老意识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秦时期,已出现了碑。两汉以来,碑志文发展兴盛,这其中蔡邕为碑志文的基本成型作出了贡献。此后,韩愈借文体改革之机,对传统碑志文予以变革,使得散体碑志文风行一时,而欧阳修扇扬余烈,提出简而有法的写作准则,又大力创作新式碑志文,这就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使得碑志文最终发展定型。碑志文源远流长、分支庞杂,其文体分类及界定,经过了一个相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