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培  单葆国 《前沿》2013,(2):82-83
公共政策能够实现经济集聚和差距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其中最有效的公共政策是基于交易效率视角的有关政策供给,即缩小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要素流动的差距,这就使得政府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欠发达地区吸引投资的财税优惠找到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制度性收敛依靠政府稳态的公共政策供给,建立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本文就如何认识和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东西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滞后于发达地区。其二,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其三,欠发达地区的观念更新迟缓,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烈。最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与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翀 《长白学刊》2003,(1):66-69
我国已实现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并正在走向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项目的开放将意味着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本分析了短期资本流动的动因、效应和风险,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谨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除了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加快欠发达地区本身的制度创新,壮大其造血功能,即“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请继续浏览《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制度原因及创新对策》一文。  相似文献   

5.
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客观存在的技能互补性导致了技能劳动力迁入与迁入地技能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从而引发了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的累积循环。技能互补性假说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解释技能劳动力持续向人力资本集中地区迁移的机理。在技能互补性框架下,能够构建起一个迁移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累积循环的机制,解释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中国地区增长差距扩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度 ,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实现。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除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外 ,更加重要的是加快欠发达地区本身制度创新 ,建立“造血”机制 ,尽快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往的分析论证中 ,人们的着眼点都在于地区之间数量性的调节和平衡 ,重点放在工业项目的布点、资金的区域供给、投资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但是 ,这种量的调整 ,在欠发达地区内部结…  相似文献   

7.
王自亮 《今日浙江》2003,(17):12-14
毫无疑问,欠发达地区正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既要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义要寻求接近甚至优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源和环境,以增加吸引力和扩大开放度。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资源的惊人消耗和财力的严重不足,某种程度上反而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一个悖论。要走出这个怪圈,欠发达地  相似文献   

8.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受到各种资源短缺、尤其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资源短缺的限制。因而设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策,必须把消除资源约束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正确选择经济生长点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使欠发达地区冲出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形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认为,选择发展极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既符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又有助于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仍在继续拉大。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最直接的原因。从制约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因素分析入手,寻找解决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对策,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途径。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现状我国区域经济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阶梯形差异,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从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达程度看,第二、三产业单位…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怎么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今日浙江》2007,(24):40-41
欠发达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也是一个区域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欠发达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有相应的特色产业.当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梯度推进到一定程度,或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的时候,欠发达地区就可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但人才资源也是第一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人才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本规律,依托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区域性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动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人口流动与就业率作了回归分析,论证了不受节制的人口流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了城乡经济不平衡,恶化了城市严重失业问题。提出了要想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一飞 《今日浙江》2007,(22):24-24
实施"创业创新"战略是浙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武义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这一点.欠发达地区只有走创业创新之路,凭借后发优势,不断创新,推动全民创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台湾岛内有的媒体认为台商在大陆投资被边缘化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本文以大量的实际资料说明,台商在大陆投资始终为大陆所欢迎和重视。因而其投资趋势不但未缩小,还在扩大,技术也在升级。这是符合资本流动规律的,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海南底子薄、起步晚、起点低,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依然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要想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只有加快发展。经过多年的积淀,海南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是工业的差异。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引领了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拉大了与欠发达地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毕节地区为落后、欠发达的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数量和质量差),地域发展不平,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甚至存在混乱现象。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投入,教育的落后约束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在这些不均衡的问题中,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尤为突出,为此,笔者着力实践、探索和研究教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储蓄一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斌  田银华 《求索》2010,(2):41-43
本文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角度出发,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和三大区域资本流动程度的B系数。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省份的B系数小,而中部的省份以及西部部分省份的B系数较大;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来看,三大区域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区域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乡镇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我在基层工作多年,深知乡镇工作的难度和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地区乡镇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要缩小这种差距,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  相似文献   

19.
杨颂 《重庆行政》2010,12(1):74-76
资金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配置方向决定着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资金趋利性的市场化配置,就必然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资金趋利性的理性流向产生资金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则不利于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不利于国家西部开发经济金融政策意图及资金扶持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结合重庆市巫山县资金外流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国家政讯     
应鼓励资本流向回报率较高地区。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认为,人力及资源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趋势不可阻挡。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可以提高收入,而欠发达地区也会因人口减少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应该鼓励资本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