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这是一群职场精英,拥有不俗的收入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当“衣食无忧”已经不能注脚他们对“小康”的理解,那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的“小康”呢?  相似文献   

2.
王文华  胡杰群 《实践》2008,(6):55-55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也读书吗?答案是:读。那么,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他们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都说自己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等。事实上,这些书他们可能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3.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  相似文献   

4.
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建国初的1958年和1960年,他曾先后三次会见老家淮安县的领导。和他们谈淮安的家里事。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周恩来这三次与家乡“父母官”的会见,虽都在北京,却是在三个不同的地点,这里有什么不同背景或是有什么隐情吗?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天地》2006,(2):4-10
王力、关锋、戚本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其知名度已是家喻户晓。但后来三位的人生结局,却鲜为人知。他们三人,不是什么“走资派”,也谈不上什么“阴谋家”。他们的沉浮,都是因为“笔杆子”。早年他们都曾以笔杆子立言立功,“文革”时期,他们先以“笔杆子”而获重用,后以“笔杆子”为他人利用,以至于后来铸错犯罪。当年人,当年事,令人扼腕,使人叹息! 霞飞之文,不仅揭示了王、关、戚的人生结局,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文以载道,莫以营私!  相似文献   

6.
3月1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我省全国政协委员们在驶往北京的列车上相见了。他们彼此间很少寒暄,更多想到的是身为政协委员的责任。"一年没见面了,这阵子你忙着什么调查研究啊?”“你今年准备了什么提案?”整个车脯里,这样的话语代替了“拜晚年”。政协委员迟宝荣对记者说:“我们都是吉林人,得为家乡吉林发展作贡献。我将借这个机会更多地宣传吉林,推介吉林!”  相似文献   

7.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8.
夏昕  乔昱 《新湘评论》2009,(7):52-54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级别最低的“官”,“管”着几百到几千号人:然而他们又不是“官”。但实际上他们什么都要管,国家政策要在农村落实得好,离不开这群“不是公务员的公务人员”。而“大学生村官”在近年更是一个热门词。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预测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概括;江泽民关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化与创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整合与拓展。实践永无止境,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2.
学会称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3.
在官场上,有人因其“成熟”而前进,有人因“幼稚”而止步,在这个特殊的“场”里,到底什么才是成熟与幼稚?成熟就是圆滑吗?幼稚就是简单吗?看似简单的两个词,其实不简单。  相似文献   

14.
殷开 《党建》2010,(7):55-55
1957年2月18日,刘少奇同志登上沿京广铁路南下的列车。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1956年下半年以来某些地区出现的工人、农民等“闹事”问题进行调研,即调研现在通常所说的“群体性事件”。他“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们为什么闹事,如何才能使他们不闹或少闹,对那些闹事群众采取什么政策”。  相似文献   

15.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诬蔑彭德怀的第五大罪状是“结党营私,里通外国,多次阴谋搞军事活动”,诬称他到欧洲访问时与赫鲁晓夫有勾结。彭德怀对这条莫须有的罪状最为愤怒。从庐山会议开始,他一直戴着“里通外国”的“帽子”,饱受冤屈。那么,!与年彭德怀出访东欧,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17.
理论宣讲要防止泛泛而谈.讲在“点子”上,就要在“讲什么,不讲什么”上有所取舍。听众都知道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重复罗嗦”:听众都懂得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谋财害命”:听众都不关注的.没必要讲.如讲那叫“对牛弹琴”。到底“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呢?主要的、重要的要讲.这叫“讲重点”;听众不懂、似懂非懂的要讲,这叫“讲难点”:  相似文献   

18.
快乐大叔 《党课》2014,(9):96-98
“另类”本来是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之分。在快乐大叔惯有的认识里,“另类”无非就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再引申一点儿,“另类”就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胆大妄为,是时代的新潮和荒诞,是对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9.
谁都知道养鸡是个辛苦活,而养活五六千只鸡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浙江省独山港镇三^村村民沈良却有一套独门“功夫”,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鸡都以他“鸡”首是瞻,可谓是一呼百应。那他究竟有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20.
幽默茶座     
《党课》2013,(8):79-79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产生于“生命”对它自身的渴慕他们经你而生,却不是你所造生他们虽然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供他们的身体以安居之所却不可禁锢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