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  相似文献   

2.
昨天,一位友人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沈策老去世了。我马上回复:“令人悲痛!多好的一位爱国老人,就这样走了!让我们一起在心中悼念吧!”发完短信,我静思良久,耳闻目睹的一些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2002年国庆期间,沈老从美国回到北京,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夙愿。他住在女婿范樟年先生(黄埔三十期学生)家里。开始,他一度卧病在床。几个月后,在中央有关部门关心帮助及家人精心照料下,病情有了好转。他就急切地要在北京“上班”了。沈老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看报纸、打电话、写信。他曾经对我说,他想看的报纸很多,看不过来,眼睛又不好,但有几种必…  相似文献   

3.
小院的悲哀     
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把我叫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给我带来一个故事。故事并不是陌生的。此类的事,眼下,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于是,我决定把它写下来。或许,具有某种典型意义。我来到的地方叫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旁门,在中医医院斜对面。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和一位与她同样温文尔雅的老先生,把我迎进他们的小院。打电话给我的,就是这位先生。在电话中他说他姓赵,名景心,说他有一座小四合院,如果有功夫的话,请过来看看。说得极客气,没有说原因,也没有说具体内容,只是说看了我的关于拯救和保卫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文章之后,有此念头,要我去他的小院实地看看。我想,他一定有一座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底,云南省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姜定忠先生从昆明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要到忠爱桥拓印毛泽东和朱德题写的两块碑文,说这是两位共和国伟人留给思茅人民的珍贵手书,是十分宝贵的文物。它见证了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等边疆地区50年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历史,值得研究和宣传。放下电话,我就坐进了书房里,去点点滴滴地搜集有关忠爱桥和昆洛(昆明至打洛)公路的一些史料……思普地区(旧称,包括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以及临沧地区的一部分)虽然地处边陲,远离祖国传统的中原文化,但万水千山、高山峡谷终究挡不住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一直站在小提琴演奏艺术高峰的梅纽因先生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来到北京访问。他对邀请他来华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热情地说:“多少年来我盼望着今天,总算和中国的同行们见了面,终于来到了你们这个有着古老文化又很年轻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了解北京。侯仁之先生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北京,我心中的圣城",这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他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最贴切的感情表达,也是他之所以穷毕生的精力、矢志不移去探索北京、研究北京的最大原动力,更是他对北京学术研究成果最充分的肯定。作为老师,侯仁之先生在其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又像是一支坚毅挺  相似文献   

7.
50年的时间实在不能算短了。中山时子教授今年都80多岁了。2001年3月29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学术交流中,她带着日本“老舍读书会”的成员,和舒乙先生切磋着老舍研究。她自己都不能相信,当年战后,自己为生计奔波时筹办起的这个中文读书会,会出落成现在这个模样,并能如此的长寿。当年,只是因为曾经毕业干北京大学国文系,出于对当年老北京的那份留恋,出于对“京味”的浓厚兴趣,她想,我就教日本人学中文吧。那是1951年。读书会设在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山时子选定用老舍先生的小说做教材,教学生用读小说原著的方法学中文。她听说有一位刚刚来到日本的中国妇女水世嫦,能讲一口的北京话,就前去拜访,当场敲定由水世嫦做读书会的先生。她对水世嫦说:“希望你不要学日语。”水世嫦果然就没有学日语,她就那样地保留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孤独地生活在日本。但是,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一天,一位先生来到某工地.看见三个泥瓦匠正在卖力地干活。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先生来到第一个泥瓦匠面前.问道:您在这里做什么?第一个泥瓦匠惊讶地看了看他,说:我在这里赚取生活费。先生又来到第二个泥瓦匠前,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个泥瓦匠眼睛发亮,露出骄傲的神情,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接着先生来到第三个泥瓦匠面前,也提了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耿源 《今日广西》2007,(20):73-73
以前的同事小陈,最近老打电话向我诉苦,说我从原单位跳槽后,科室的重活累活都是他干,科长还成天挑他的毛病。小陈认为科长在压他,怕他干出成绩威胁科长之位。  相似文献   

10.
老编逸事     
老编那天正在改稿子,门突然被推开,进来一高一矮两个警察。高个子说,你就是老编?老编抬头一怔,说,我就是。高个子说,跟我们走一趟。老编腿有点软,他心想,我又没干坏事,警察找我干啥呢?老编的心就像一只小鹿嗵嗵跳。老编就在同事的注视下踏进警车,警车像箭一般“呜呜”跑了起来。老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坐警车,他怯怯地问,你们带我去哪里?矮个子说,当然去公安局。老编头上冒出一些汗,他开始回忆,一生中从没做过坏事,要说坏事就是他前段时间闹离婚,跟一位年轻的姑娘好上了,该不是老婆告我重婚罪吧?他开始坐立不安。高个子望着老编嘿嘿一笑说,…  相似文献   

11.
2月3日早上一上班,我匆匆提上相机,来到西宁市城东区民政局。当我迈进局长办公室,局长马英兰正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等着我。见面便起身指着正打电话的一位男同志说,"这是我们的李副局长。"随后快步走出门,转眼叫来一中等个头的女同志,"这位是朱副局长。我们是个多民族的领导班子,李副局长是汉族,朱副局长是藏族,我是撒拉族。"这一说都认识了,我就开门见山地说明意图。马局长说"我们正准备去慰问一户残疾人,咱们一块去。"出局机关大院,拐了两个弯走进一条小胡同,约走了四、五分钟,马局长指着两扇半掩的院门说"就是这家。"…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有些异常,需要再来复查”,医生对61岁的残疾老人刘国有说。刘国有是家住北京门头沟区山村的一位轻度智障残疾人,他在这次免费体检中还查出了鼻腔和听力的问题,他对记者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来到医院做身体检查,感谢残联,感谢政府。”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一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我有个老同学骨折住院了,叫我一起去看看。那位老同学快50岁了,是一个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看到我们,这位老同学懊丧得很.说自己下雨天滑了一跤,到医院检查、拍片,结果发现腰椎骨折了。医生还说他有骨质疏松症.要他卧床休息2个月。他十分不解,怎么这么轻轻地摔一跤就会骨折了?我对他说:“这主要就是因为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第一个「圣诞前夜」,我来到了北京和平里一幢单元楼里访问中国民航界的老前辈,一位把祖国的利益看作重于娇妻宠儿的爱国者潘国定。潘国定不是基督教徒,他现在的夫人刘玉兰也是位无神论者,可是,在这位老飞行员的家里却仍然洋溢着圣诞节的气氛——圣诞树、鲜花、糖果,黑啤酒和浓咖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原因很简单,老潘是一位生  相似文献   

15.
一位从海外来到北京的台湾同胞,在首都机场看到三十多年未见过面的弟弟,如释重负般地说:「你来了,我放心了,如果在这里看不到你,说不定我会接着坐飞机回去。谁知道这边会怎样对待我……」这是他的弟弟亲口告诉我的。由于海峡两岸三十多年的隔绝和不真实的宣传,造成许多误解和疑虑,甚至恐惧。可当他们到大陆实地考察或在海外与乡亲接触,了解事实真相之后,自然地消除了成见,打消了顾虑,改变了看法,可见相互沟通情况是多么重要啊!  相似文献   

16.
遭遇连环计     
7月20日 ,记者经过10余小时的旅途颠簸 ,来到了蜚声中外的泉城———济南。在地下出站口 ,记者来到一冷饮摊前。想买一份市区地图。摊主是一位大嫂 ,显得很利索 ,也很热情 ,她边取货边与记者搭讪着。此时 ,一个一直候在摊边穿着白色T恤的小伙子 ,趁机凑过来 ,一指那妇女说 :“她是我嫂子 ,您刚到 ,我送您去宾馆。”记者说了要去的宾馆 ,并询问车费多少。他一边主动弯腰帮记者拎包 ,一边堆着笑说 :“不贵 ,才10元。”记者心想 ,在北京 ,坐出租车起步价便是10元 ,并未多虑 ,即随他拾级而上 ,走出站台。脚一踏上站前广场的水泥地面 ,…  相似文献   

17.
马克昌先生因亚急性白血病于2010年7月8日入住湖北省人民医院治疗,直至2011年6月22日去世。在住院的近一年中,先生自始至终对自己的身体和未来充满着自信。他的亲朋好友及弟子们陆续前往医院看望或打电话深情问候时,他却安慰大家说:“我没什么大病,在这疗养呢!”  相似文献   

18.
当他拿着筷子在小面馆大吃拉面的时候,如果不是他的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你一定会以为他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国老人。66岁的曼弗雷德·库席勒已经是第三十次来到中国。他告诉我,他已经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比如:北京、咸阳、南京、苏州、杭州、岳阳、上海、香港等。突然,他又像记起什么似地加上了一句:“我还去过中国台北。”这位可爱的德国老人,他无比肯定地对我说,他喜欢中国。出生于1935年的库席勒先生是德国著名的加热炉专家,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和芬兰语五种外语。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型电站的工…  相似文献   

19.
正到台湾参观佛光山是我一个心愿。2014年2月13日,我随上海市人大参访团来到佛光山,参加拜访星云大师的活动,零距离聆听星云大师畅谈两岸交流的想法、人间佛法的精义、佛光教育文化的发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际遇和收获。坐在轮椅上的星云大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88岁老人,见我们来访,他连声说,欢迎欢迎。之前,我虽然阅读过星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的一天,在荆门市纪山镇文化站站长朱开友的陪同下,我去参观震惊世界的郭店一号墓的出土遗址。1993年,在郭店村出土了2300多年前的804枚竹简。整理后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道家经典《老子》和10多篇早期儒家的文献。欧洲汉学学会主席瓦格纳教授说,这一重要发现,使东方文化可能将被重新评价。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郭店楚简的发现,会掀起一场中国文化的复兴运动。来到乡村马路边的一栋红砖房前,见一位中年农民正在水田里赶牛耕地。朱站长说,他就是最早发现一号墓的人,可惜他没有向政府报告,而是试图盗墓发财,结果被关押了几年,刚刚放回来。我说很希望与他谈一谈。朱站长招呼了一声,他停止耕地,从水田里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