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我们的社会物质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社会福利事业还不够完善,致使社会贫富差别很大。反映到大学生活里,就出现有的学生为一学期几千元的学费而险些愁倒在大学门外,有的学生不得不为一个月百余元的生活费而精打细算;而另有学生吃用不愁,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所作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中说到,“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大学中的农村生源比例下降,有数据为证——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教育失败,在于没有拿出一笔钱直接给学生,而是作为教育拨款直接给了大学。所以,每到高考发榜日,就会有“愁儿学费父自杀”的悲剧上演。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扩招后,总要面临一个谁来埋单的问题。但是对学费的承受力,也不是中国独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全国两会上称“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  相似文献   

5.
李家同 《中国减灾》2011,(18):42-43
不说话的孩子第一次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大学念书,推了脚踏车正要上学,看到一位警察用绳子牵着一个小孩子在街上走。孩子大概不到十岁,没有穿上衣,又瘦又黑,双手被绑在身后,另外一条绳子将他五花大绑,绳子一端由警察拉住。30年前,汽车很少,警车也少,警察抓了犯人,常常只好在  相似文献   

6.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笔者以为,尽管"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之说,语出惊人,招致网友拍砖当在情理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应当感谢王平委员的快语直言,因为她的"悲剧论"毕竟击中了某些现实软肋。  相似文献   

7.
访谈嘉宾: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曾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席,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往高考独木桥上赶凌绝岭:两位老师都长期接触本科阶段的学生,你们觉得12年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大体是什么模样?邓晓芒:我们的基础教育为大学准备的生源,  相似文献   

8.
抬头看孩子     
吴钧尧 《台声》2014,(12):55-56
<正>八月份,新北市图书馆邀请我孩子,为芦洲图书馆代言青春阅读。我跟妻陪伴拍照,后来PO了些照片上网络,引来热烈回响。孩子三个月大时,我即带他参加艺文活动,很多艺文界人士,如余光中、郑愁予、黄春明、李昂等,都看着他长大。没想到孩子,已比我高了。看孩子多是俯瞰,尤其襁褓之际,拿奶瓶或尿片,取饼干或喂食,哪一次  相似文献   

9.
人大代表再南勒坎克克拜说:哈密现在还没有哈萨克语高中,我们的孩子上完小学、中学,需要到100公里以外的哈密市上高中。孩子们进入高中后,要先学会维吾尔语才能学习文化知识,有些孩子初中成绩很好,但因维吾尔语掌握得不好,成绩受到了很大影响,直接影响到升学。我们迫切要求设立一个哈萨克语高中,让更多的哈萨克族孩子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0.
周琼 《人民公安》2014,(4):40-43
<正>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从此,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成为中国各级城市家庭的常态,"独生一代",仿佛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代人的简称。这是很特别的一代人。亲情之变今年春节,头一次抱着孩子回老家的小姚对着一大屋子亲戚犯了愁。亲戚们都是来看孩子的,她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养老不用愁了。"原建瓯市良种场12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合同工高兴地奔走相告,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整整等了6年了。1998年1月,建瓯市良种场为了适应发展开始减员,其中,杨妹仔等12位员工与良种场解除了劳动关系,并领取了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然而,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问题却成了一件悬案。1998年8月,解除劳动关系后的杨妹仔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她去领取养老金时却被告知无法享  相似文献   

13.
陪读的妈妈     
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都坐着两位陪读的妈妈。其中一位是小冯同学的妈妈。刚开始,冯同学什么都不会,课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哭一阵,笑几声,但冯妈妈还是会握着孩子的手每天不停地抄写,尽管握着孩子手时,孩子的眼神不知道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捡贝壳     
一位海外朋友说,一个政客在拉选票时,不停地谈今后要怎样为当地搞来更多的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听着就插话说,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钱了,我们的钱已经足够花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孩子还能够继续到海边捡贝壳。  相似文献   

15.
开学的时间快到了,商场里到处是给孩子选购开学礼物的父母。在孩子们的物质要求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成年人是否应该静下心来,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你快乐吗?为了上一所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挤上一座座"独木桥",孩子们不得不从背上书包那天起,就开始漫长的苦学之旅。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一次次选拔,会考试、考高分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无药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1,(1):292-293
"我的孩子在新建的彭水第一中学读书,感到变化太大了,整沽的教室、优美的校园、标准的食堂、宽大的图书室和实验室是我们家长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孩子送到这里放心。"一位家长对彭水一中称赞道。  相似文献   

17.
民生服务     
百姓语录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心。各个渠道的募捐纷至沓来,让重庆人民树立起战胜旱灾的决心。可是,日前笔者的一位教师朋友讲了一个引发我深思的小故事。这位朋友的学校组织募捐,她的一位同事给他的孩子专门拿了5元钱,让其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可是,这位孩子到校后只捐了4元,自己“贪污”了1元钱。孩子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心想:“平时我没少给他零花钱啊!怎么这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贪污’。”或许,这件事是孩子无心而为之。但却让我联想到,如果我们的监管机制不健全,谁又能保证我们的慈善捐款都能顺利地到  相似文献   

18.
赵仰鹏 《中国减灾》2013,(5X):61-61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注定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四川汶川的地震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们至今心绪难平,感慨万千。面对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对着废墟呼唤,撕心裂肺的声音响彻夜空。山悲水泣天垂泪,星黯云淡地含愁。举国哀悼,国旗第一次为百姓而垂降,汽笛第一次为故去的生灵而哀鸣。在那段哀痛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度灾难。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惊叹万千,一个个身影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份份感动让我们记忆犹新。我们的军队在危急时刻排除万难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康大姐亲笔为我们题词:“为盲童服务是雪中送炭人。”实际上,康大姐就是一位一心为了盲孩子的伟大的雪中送炭人。  相似文献   

20.
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今年45岁,大学文化,做管理工作,已婚20年了。她说: 我和丈夫是大学同班同学,我们的婚姻是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结合的,我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对婚姻、家庭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在奔事业、建家庭、育子女的历程中,风风雨雨力尽艰辛走过了20年。去年我们的儿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我们也拿到了企盼多年的住房通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