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帆 《法制与社会》2012,(33):217-218
生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特征。在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下进行道德教育就具有了新的特点,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导入生活世界,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而在德育过程中就需要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以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  相似文献   

2.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它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性的转向在关系维度上表现为从实体性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关系性思维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解决当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并树立科学的现代教学过程观.理性的转向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从工具理性逐步走向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价师生关系,实现传统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邓联繁 《河北法学》2006,24(6):14-16
宪法思维不同于宪法精神、宪法价值、宪法文化、宪法信仰、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它是指人们运用对宪法本身的认识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宪法思维以宪法为媒介,以宪政为取向,是最重要的法律思维.基础性、纲领性、根本性、系统性与宪政性是宪法思维的基本特征,其中,基础性侧重从地位上讲,纲领性、根本性、系统性侧重从形式上讲,宪政性侧重从内容上讲.  相似文献   

4.
彭丽容 《法制与社会》2012,(10):216-218
法学教育不是传授法律知识,而是培养法律思维.通过保险法课堂例证式教学中参与教学法的应用,论述法学教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全面、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权利思维方式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利思维方式不同于以义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泛政治的思维方式 ,它作为法治条件下的思维方式 ,强调人权是一切权利的出发点 ;个人权利是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源泉 ;权利优先于义务和责任 ;真实的权利始终是个体性的权利 ;个体权利优先、基本权利优先是处理权利冲突进行权利选择的基本原则。权利思维方式的展开路径是 ,权利的合理性优先于权利的合法性、权利的现实性优先于权利的理想性 ;权利的实现优先于权利的救济 ;权利的保障优先于权利设定 ;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并重。  相似文献   

6.
论夸张修辞的心理原型──心理与修辞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的夸张是思维的夸张在艺术中的体现。它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缩小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艺术夸张的尺度。原始—儿童思维也具有情感性特征,并由此导致了事物的变形、夸大或缩小,这就是原始—儿童思维的夸张。艺术夸张是审美意识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审美性质,而原始—儿童思维的夸张分别只是原始意识和儿童意识的产物,并不带有审美的性质,但因为它们具有同构的关系,因此,从思维发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原始—儿童思维无疑为艺术夸张的产生提供了思维图式,成为后者的心理原型。  相似文献   

7.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指人类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的思维习惯和程式。其主体是公权力享有者或行使者,其标准是实质合法性,其目的是保障人权,其过程是具体化思维。它的内部结构包含层次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两种维度,本质上是统括了心理逻辑、较高理性、价值判断和思维习惯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8.
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源于语用学转向及语用思维,是不同于演绎性思维、归纳性思维与类比性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是具有规则性、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辩论与反驳的思维过程。可辩驳性是法律知识逻辑结构的本质属性,法律的可辩驳知识结构依赖于可辩驳思维来实现应有的价值。可辩驳思维与可辩驳性具有重要的宏观法治价值:一是推动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二是提升了法律方法的内在品格,从而导向法治的方法论时代;三是优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而整体塑造法治系统。  相似文献   

9.
侦查思维创新的主要缘由从作案主体看,反侦查思维正在快速发展一是逃避型反侦查思维,是指犯罪分子采用逃跑拒供等消极的方式阻碍侦查活动的思维方式。它一般存在于犯罪结束阶段,主要是一些应对性的行为:逃跑或隐匿;自杀或自残;拒供、谎供;偷梁换柱(由他人替罪)。二是对抗型反侦查思维,是指犯罪  相似文献   

10.
李拥军 《法学家》2024,(1):1-14+191
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思维方式传统决定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法治模式的选择和法治道路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合”,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则在于“分”。西方的思维方式传统成就了其严密封闭的法律体系和司法适用;中国的思维方式传统孕育了其开放性、实用性的法律结构和司法适用。当今世界,中西方思维方式开始走到一起,西方法学对形式化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模式进行了反思。当下中国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思维方式转换,但这种转换绝不是中西方本源性思维方式的简单置换,而是要实现思维方式融合后的升华。在综合性思维方式下,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具有自己的面相。  相似文献   

11.
李易坪 《法学杂志》2020,(5):121-130
学术瑕疵类、学术垄断类失范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与科技伦理教育观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的科技伦理教育主要存在法治意识淡薄,忽视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科技伦理专业人才,以及缺乏法治化制度保障等问题。然而,法治思维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维,具有将其引入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实现规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以净化科技伦理生态的道德理想,需要在科技伦理教育的过程中中融入法治思维并凸显法治作用,从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法治屏障。所以,法治思维视域下科技伦理教育观的完善应从德法并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应以法律规制为主,且科技伦理教育中亟待重视法治思维的培育等方面着力;法治思维视域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对于科研人员科技伦理教育观的培育应从增设科技法和知识产权法课程,强化警示教育,且在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学术研究和立法规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健康心灵和良好德性是互促互进的,对个体健康成长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关注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儿童的心理与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严重,与我们对其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关注不够有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信在培养健康心灵和塑造良好德性方面,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确立人生的目标,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at make films a useful tool to supplement classroom legal education. Moreover, utilizing film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for learning and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t the center of family law cases. When designing a film and family law course instructors should seek to promote creative thinking, cultural competence, student exploration of bias and assumption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attorneys based on the examples provided in the film. Films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fun, but still provide substantial opportunities to broaden students' concept of the impact of law on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14.
美德是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儿童道德发展至关重要。美德有四个基本成分:优良品质、中庸之道、意志力和内在的善。美德的这四个基本成分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儿童美德形成的途径主要为:通过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和移情体验形成儿童优良的品质,创设适当的环境矛盾教孩子学会采用中庸之道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通过意志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克服意志的弱点和形成自律的习惯,通过内在动机的激励帮助儿童形成为获得内在的善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为儿童未来的道德生活莫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历史性叙事一直是中国书面叙事的主要形式,表演性口头叙事的传统则是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性叙事采用的是有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要求叙述的客观性,所以排斥心理描写,并几乎不通过人物语言来自我叙事或转述叙事.中土口头叙事中以变相结合讲唱的表演方式,乃是白话小说中通常采用块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性口头叙事所具有的参与性、情景化特点,同样会对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定罪思维是道德实用主义:适用法律为推行道德服务,定罪的最终目标是罪刑相适应;这种定罪思维在法律解释与事实认定两个方面都有体现。我国现阶段定罪制度反应了西方规则主义思维与我国传统实用主义思维的冲突,如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判决与刑事和解的冲突、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冲突。我国未来定罪思维的出路在于协调规则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冲突,使两者在各方面尽量融合,而不是一方排斥另一方。  相似文献   

17.
石经海 《法律科学》2010,28(2):37-46
量刑在本质上不是"刑之量化",而是"刑之裁量"。这决定了量刑思维不只是形式逻辑思维或辩证逻辑思维,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量刑方法作为量刑思维的表现手段,需遵循量刑思维的以上逻辑规律。传统的经验量刑法虽然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充分展现,但没有融入现代形式逻辑的现代科技手段;而所谓现代量刑方法虽然使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但又只是遵循现代形式逻辑规律,规避了辩证逻辑规律。刑法现代化下的量刑方法构建,应是基于量刑思维的逻辑规律,把传统经验量刑法与各所谓现代量刑方法进行整合,以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诗的叙事语言是“大白话”,并向着两个方向提升:一种是艾青式的“现代散美”,另一种是李季式的“民间歌谣美”。新诗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散型、情节暗寓型。新诗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其关键性的突破在一个“大”字上,几乎想写多大就能多大。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揭示金圣叹的小说叙事角度论与西方叙事学之间的相通之处.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异.金氏主张叙事视角在作者与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变化,以及叙事感觉在听觉和视觉之间转换,其中不存在所谓全知和限知的对立;金氏的叙事角度论追求变化、主观、含蓄等审美效果,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推崇叙事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08,26(4):31-39
从思维类型的理性化程度的高低来考察,法律事实认定的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思维、经验思维、逻辑思维三种类型。原始思维是古代民族认定事实共有的特点,该种思维注重神秘原因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经验思维以传统中国司法实践为代表,是一种主客体不分、重经验轻逻辑的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奠基于概念,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主客二分为前提,在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既强调必然性,又承认盖然性。从历史逻辑发展来看,从原始思维、经验思维到逻辑思维。大致呈现出了线性逻辑的历史发展轨迹,其理性化程度不断加强。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受证据规则的制约,原始思维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经验思维也早已经缩小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而逻辑思维在法律事实认定中则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法律事实认定中的逻辑思维是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倡导的思维方式,也是法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