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风采》2008,(19):10-10
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17月召开,身价1008亿的袁隆平也出席了本次论坛,他说,他现在每月工资6000多,但自己最喜欢的还是15元衬衫。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年》2010,(8):56-56
为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科技信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今年各地都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但是毋庸讳言,个别地方在开展这项活动时,依然停留在发放资料、口头授课、田间指导等简易层面上;实际情况却是,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学科技与用科技的需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故而笔者认为,送科技下乡不仅要做到“常下乡”,更要“回头看”,切实做到送出一门技术,播下一颗种子,丰收一片田野,富裕一方农民。  相似文献   

3.
冬季时节,各种科技下乡活动在一些地方拉开了帷幕。可以说,科技人员下乡,这对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件好事。但笔者认为要想真正送科技下乡取得效果,送科技下乡活动就不能一送了之,还必须在常下乡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占兵 《工友》2011,(9):26-26
案例回放:张某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于是,他动起了歪心思,花400元钱请街头办假证的小贩为自己伪造了一张某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此后,张某凭借该证书与一家科技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月工资6000元,并没有约定试用期。  相似文献   

5.
目前,以科技文化卫生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活动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既帮助广大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法律知识,还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6.
一个只上了五年小学的农民,躲在湖北保康深山里鼓捣出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600公里,而美国最先进的电动汽车一次续驶里程仅为280公里;2007年年末,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上,曹青山接过了“2007年度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的奖杯和荣誉证书。然而,此前他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借科研敛财的“科技骗子”。这究竞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一位普通的农民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坚持“诚实做人、诚恳做事、诚信经营”的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从流浪打工逐步过渡到做服装生意,以后又改行粮食经营,最后发展到做饲料。虽历尽万苦千辛,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现在他已经拥有了近百万固定资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私营企业。如今。用他自己的话说——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最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现在也脱胎换骨,与网络沾上了边。富有超前意识的辽宁大光绿色农业技术协会会长姜大光审时度势,与时代同步,适时抓住科技传播的节点,为农民搭建起快捷、方便、全方位、科学的服务平台。至此,一种最具时尚性、前瞻性的农技传播手段--网视通在我辽中大光绿色农业服务中心诞生。这也标志着姜大光传播农业科技的手段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近日,记者走进大光绿色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近距离体验“网视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位淳厚善良的农民,从走出校园的第一天起,从在盐碱地上栽下第一棵小枣树起,他就把自己的誓言写在了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10.
大光农业110     
《农村青年》2007,(1):52-53
我们大光农业110栏目自开办以来,以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开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有益农民健康的植保产品,大力推广农业技术,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良师益友。 农民朋友的信任与重托,是我们大光农业110栏目的发展动力。我们于2006年开展的大光科技百村行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为农民朋友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大光农业110栏目向广大的农村青年读者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祝大家的农业生产越搞越轻松!钱褡子越背越沉重!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省惠民县,有一位叫程国明的农民,因为土里刨食的日子让他穷怕了,为了改变命运,做起了生意。历经数年,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富起来的他,却重回家乡承包土地做起了“地主”。今年年初,借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东风,他将两架飞机开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在广阔天地里大展拳脚,干得热火朝天……  相似文献   

12.
王发财 《农村青年》2013,(11):12-15
2013年7月17日夜,暴雨如注,农民程兴贵跳崖自杀身亡。 他有25.5年教龄。他为证明自己的教龄四处奔走。 他想得到上级给予“代课教师”的补偿金。  相似文献   

13.
大山深处,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农民,过去家徒四壁,却“留心”把废弃倒掉的香菇脚变废为宝,成为中国的香菇脚经营加工大户。他所加工的菇脚不但销向国内十多个省市,而且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创汇100多万美元,并安排200多名闲散劳力就业,自己也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就是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农民朱仙根。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广东农村青年目前的平均学历不高,有着为致富而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学习的途径上每个人选择不一,差距在于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和补偿意识较高。农村青年的科技应用意识普遍提高,但科技运用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21世纪广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寄托在高素质的青年农民身上。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农村青年》2013,(11):4-6
令牧民头疼的羊粪,在他眼里成了宝贝 张忠伟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哈拉黑土生土长的农民。1991年,20岁出头的他从远在漠河的生意场上失败回到老家,当时身上只有25元钱。做事不怕失败的他,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在当地开起了家具店?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在省城高校长期打工的青年农民,毅然辞职回乡,在120亩的荒山上挥洒汗水。一切从零开始,经过自己与家人的不懈努力,13年后,他承包的荒山成了“花果山”。他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他的“花果山”成了一张响当当、让人艳羡的名片,他的创业模式更是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2006,(4):50-51
李永发是山西省吉县城关镇农民,近年来,他利用自己居住县城又有一辆三轮车的条件,从事农副土特产销售中介服务,为外地客商“导购”农产品,为自己打开一条便捷的生财之路。吉县地处吕梁山区。有10万亩苹果、5万亩核桃、10万亩小杂粮,农副产品数量极为可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大批客商前来收购交易。各地客商初来乍到,对货源分布、数量、路径、风土人情极不熟悉,常常找不到卖家。李永发虽是农民,但他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且有三轮车充当运输载人工具。  相似文献   

18.
徐晓海,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的新锐思想和行为,时常让那些在黄土地上勤扒苦做一辈子的父辈们惊讶不已。正是他敢于创新,敢于走与父辈们和同龄人不同的路,29岁的徐晓海才有了今天的成功。近年来,他依靠科技带动乡邻致富,先后帮助太平、环城办事处100多户农户从事香菇、黑木耳种植,  相似文献   

19.
朱丹 《农村青年》2006,(5):15-17
年轻有为的吴琴福曾经几次成为新闻人物: 一次是在当地政府积极解决“农民贷款难”过程中,他“给信用社打了一个电话,半个小时20万元贷款就落实了”。于是,他在媒体上留下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以往向信用社贷款时手续麻烦,贷款额也有限;如今有政府帮忙,贷款只论信用不问贫富,这样的农信社才真正算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运》2008,(9):56-56
中电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虞贤义撰文,对搞好职代会工作,提高会议质量提出建议。他认为:第一,提高职工代表对职代会认识是提高会议质量的前提。必须高度重视代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问题。一要从教育入手,营造舆论氛围。要教育职工代表从讲政治、讲学习和对事业、对单位发展高度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职责。二是要把好代表的人选关,真正把素质高、责任心强和群众信得过的职工代表选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