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两种:外在利益的追求和内在利益的追求。所谓外在利益,就是对实现成功目标的手段追求,按照工具理性的考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所谓内在利益,则是与个人独特的内在情怀和人生趣味紧密相连,是价值理性的判断,按内心的兴趣和召唤去生活。这样的人生,用麦金泰尔的话来说,“按世俗的眼光,或许连成功人士都算不上,却  相似文献   

2.
钟毓书 《求索》2022,(2):94-99
麦金泰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可能存在误读。麦金泰尔批判康德拒斥幸福概念,但康德只是认为幸福不能成为伦理学的基础;麦氏认为康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既有拒斥又有支持,但康德的目的论却并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康德突出了理性存在者的特性;麦氏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逻辑空白和形式主义的,但忽略了具体的道德律令间会存在冲突。面对冲突,应基于具体情境,作有差别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生境界就是指主体以内在本性为根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它标志着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以及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境界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表现为内化的人性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分析和实现对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划分,一方面有利于对人生境界价值作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契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自然·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前沿》2010,(1):98-1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协调共生关系。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外在基质,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社会生态则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本源。  相似文献   

5.
肖焱 《理论月刊》2010,(5):49-51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思辨的学说,"觉解"和"意义"是其基本的出发点,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是其形而上学理论基础。这种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强调要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就要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它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突出公利、强调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等观点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仍存在一些偏颇。  相似文献   

6.
所谓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属非财产损害的一种。非财产损害,广义而言,是指不法侵害权利人受法律保护的人格权、身份权和财产权等造成的非物质利益及人身利益上的损失。从损害的表现形式来看,非财产损害可以分为外在的非财产损害和内在的非财产损害。前者指权利人的各种具体人身权益遭受侵害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客观损失,如名誉下降;后者指权利人的人身权利遭受不法侵害而造成原有正常心理、生理活动的反常、破  相似文献   

7.
胡岳鹏  倪大伟 《前沿》2008,(7):64-6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是政治认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主要体现就是利益的合理表达。政治认同和利益表达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他们分别和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些变量有关系;从实践上看,政治认同和利益表达同这些变量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从而导致政治认同和利益表达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和事业的征途中始终明白"为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意义的探究。在职业认同中追求人生意义。认同职业,才能达到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要求合二为一,达到心理学家所说的:"我意欲=我必须",即我想做的恰好也是我必须做的。如此一来,职业就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在职业创造中追求人生意义。有了职业认同,仅解决了职业的认识和动力问题,要使职业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王春峰梁周敏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处于转轨阶段,社会对各方面利益调整进入深层次实施阶段,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急剧分化、重组,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外在形式、内在结构产生种种变化,尤其是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数...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激励不相容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公务员激励不相容问题实质上是国家公务员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它严重影响了国家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通过提高公务员的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 ,可以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均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模拟实验,指案件侦查中,根据已知事实,按事物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事实进行推导并作出判断。用模拟实验判定现场指纹是否犯罪者所留,关键是设定几种犯罪者动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区别于自然之德的人为之德,共同利益感是保证人们遵守诺言并履行正义原则的情感基础。维护共同利益感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经济正义,它包括三个基本的原则。麦金泰尔认为在正义规则与自私本性二者之间,逻辑上的过渡是不可能的,因而休谟的同情心是虚构的哲学概念。罗尔斯对休谟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正义的环境观念、正义相互性概念和正义的作用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市形象”问题已成一个热门话题。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且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市民形象的塑造,在城市形象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因此,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不能不首先重视城市市民形象的塑造。一、市民形象的内因市民形象既包括市民内在的精神理念(如人生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现代意识等),又包括市民外在的直观的活动形式(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形态设计等)。它是市民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n市民的内在形象主要指市民的内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政者。党要能经起新时期执政的考验,承担起新时期执政的职责,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培育良好的作风。因为形象和作风是旗帜,是灯塔,是无声的命令,是力量的源泉。何谓形象?形象是其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心中的样子。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素质表现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为,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人民利益的保护者,人民利益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这一形象体现在党员干部身上,就应当是实事求是、秉公…  相似文献   

15.
曾少波 《前沿》2014,(5):198-200
本文以人文感悟而不是科学分析的方法,有望把握洪堡特语言研究的总线,揭示语言形式论人文表述的实质,辨析洪堡特所谓语言形式、内在语言形式、外在语言形式和高度完善的语言形式等概念的异同,明确其理论脉络与学术倾向。语言形式和内在语言形式同为精神创造活动而有自为与自觉的区别,两者均对应于外在语言形式——着眼于语音,兼及语音形变跟词义、词汇和语法形式等的关联与类推,以造就高度完善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6.
勇于竞争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向光武帝刘秀推荐书生伏湛,说他一生为人勤勉,从小到老都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从不半途而废,所谓“髫发厉志,白首不衰”,这句话,也正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代军校大学生作为军队跨世纪的人才,作为军队未来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应该如何珍惜在校期间这段美好而又难得的时光,充分利用军校的特殊育人场所,锻炼和提高自己,真正确立合乎时代和军队未来建设要求的人生价值取向,去定位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坐标?这是当代每位军校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有意义的人生追求:人人不能回避的问题 所谓人生追求,即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才算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既  相似文献   

18.
激情     
佐人 《现代领导》2004,(11):1-1
涌动着的生命中的激情,是人生奋发有为的原动力。有时,她如同瀑布倾泻那般轰然猛烈,海浪翻腾那样势不可挡:有时,却如同沉寂中蓄势待发的平静湖水,悠闲中汇集细流的辽阔江河。前者是激情的“爆发期”,后者是激情的“积蓄期”;前者是激情的外在形态,后者是激情的内在形态。  相似文献   

19.
李楯 《同舟共进》2014,(8):47-48
以往,人们常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过分归咎于对GDP的追求,以及部分个人、企业牟取私利行为所致,而较少关注到在体制中有一种内在的根本性的经济增长冲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的内在的张力。究竟这种体制中的内在张力生成的根基是什么?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张力的区别又是什么?思考中国60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多数时间是在一种内外均呈紧张状态的情境下度过的。外部先是在美、苏对峙背景下形成封闭,后是开放后接续出现的关系恶化,进而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重启下的出口受挫;内部则先有不断的运动,后有收入差距拉大和其他事项带来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安全需求和核心利益趋势,出现了追求“赶超”“拼比”“战胜”的基础目标与内心冲动,以至于有了持续存在于体制内的经济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报刊的操守     
《民主与科学》2009,(2):74-74
一个社会永远需要两种规则,一是外在的规则,一是内在的规则,法律制度是外在的规则,道德操守则是内在的规则。操守不仅仅对个人而言,作为舆论代表的报刊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人的操守表现在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报刊的操守则体现于它如何面对权力的威压和金钱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