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深秋时节,陪省、市采风团作家们走进了宁化革命纪念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生动解说,把作家们带进了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艰苦的岁月中。毛泽东《如梦令·元旦》牌匾、西南半县大暴动中使用的武器、《红军军用号谱》、苏区干部用过的物件等无不让人驻足凝视。而最夺我眼眸的是一张斑驳陈旧的"苏区米票",这是当年宁化苏区干部使用的由中华苏维埃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发的一斤米票,票上有模糊不清的字迹:"此票是  相似文献   

2.
深切缅怀陈野苹同志廖友陶我和陶元津同志用三年时间合写了一部《冕宁人民迎送红军长征到解放斗争史》,1990年初把初稿寄给陈野苹同志。由于他是故乡人民在红军长征过冕宁时,中央和军委在县城建党、建政、建军的主要负责人: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县革命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城口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到1935年2月,城口人民全力支援红军。不仅为红四方面军作向导、送情报,而且选出了优秀的城口儿女参加红军,组织群众武装配合红军,建立群众组织支援红军,筹集生活物资供给红军。正是由于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川陕苏区党政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4.
正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党和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3名女红军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在贵州剑河县中都村(现镇江村),流传着"毛主席送毛衣"的佳话。从"半条被子"到"一件毛衣",成为军民鱼水情深、党群血浓于水的生动注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取得长征胜利、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可以说,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红军撤离苏区举行长征之前的七年中,闽西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这是一次自古未有的革命运动,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因为经验不足或各种错误认识而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的粮食工作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闽西人民倾其所有供应粮食,满足红军需要,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强后盾。因此,本文拟以永定为中心,考察长征前闽西苏区的粮食问题,对于弘扬苏区革命传统、推动新时期的粮食工作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一、中共永定支部的成立与财政、民生概况根据土地革命前的统计,永定有49514户、201486人,境内丘陵山地多,平原谷地少,山田  相似文献   

7.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长征博物馆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本刊特别推出“长征博物馆”栏目,图文并茂介绍红军长征史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军北上抗日。长征路上,八闽子弟兵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余人。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引领读者走进宁化苏区——  相似文献   

9.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的《红霞》,系根据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同名歌剧拍摄而成,叙述了农村姑娘红霞为掩护北上抗日红军顺利转移,保护群众免遭屠杀,以假意带路将敌人引至深谷绝路,最后同归于尽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讴歌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区根据地人民热爱红军、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该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歌剧艺术片,在新中国银幕颇早涉及红军长征时期斗争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11.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沙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和1934年,红军东方军两度攻占沙县,创建了沙县苏区。期间,党领导沙县人民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发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生动诠释了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12.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就有了创办人民武装航空力量的设想,但未实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曾经派人到苏联学习过飞行技术,并利用缴获的国民党飞机成立过鄂豫苏区政府航空局。但是,由于红军还处在创建之中,又不断遭到蒋介石反动派的“围剿”和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党和红军损失惨重,人民空军的建立,不可能提到党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追寻蔡威在鄂豫皖苏区战斗的足迹,我们冒着酷暑来到河南省新县。这是一座美丽的县城.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若大的县城像个大公园,整洁宁静。新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曾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刘伯承等曾在这里战斗过。  相似文献   

14.
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报纸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党史专著也都沿用此说。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促成的,而各种因素发生的作用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新的资料证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苏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起厂重要作用。陕北苏区老同志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  相似文献   

15.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军创立的。红四军长征到达川陕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了社会平等与幸福,还为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川陕苏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去年五月上旬,一位在江西兴国县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苏区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健在的不多了,特别是苏区战争年代红军宣传队的“红军女歌手”仅剩一人,她的名字叫谢水莲。一当我们到达兴国县长冈乡这块红色土地时,热心而朴实的村民告知我们:你们来晚了!“怎么回事?请快告诉我们!”“谢老太昨天去她女儿家了,在井冈山。”从村民口中得知:谢水莲已年逾八旬,身体不太好,目前,每月只有“家属生活费”108元、“苏区干部”补助费120元,因而,女儿们经常接她到家中去“保养”一段时间。乘京九列车北上,在井冈山车站下车,驱车4小时,我…  相似文献   

17.
自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到1937年5月,坚持在赣粤边领导游击战争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苏区办事处主任陈毅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两年多了。陈毅曾对陈丕显说过,要是能派个人到陕北就好了!可是路途遥远,你和杨尚奎对路途又不熟悉,贸然上路,没有好多个交通站配合、帮助,那是十分危险的,我和项英考虑,不能冒这个险。  相似文献   

18.
1927年12月10日,方志敏领导了弋(阳)横(峰)农民大爆动,开始了创建赣东北苏区的武装斗争.1928年7月,信江红军独立团成立.由于该团是在弋横农民自卫军的基础上建立的,故班长以上干部几乎全由哗变过来的国民党官兵担任.1929年初,红军独立团在磨盘山与国民党军第36旅周志群部鏖战时发生了闭长黄章、政委刘梦霞策动两个连长临阵脱逃的事件,红军独立团险些全军覆没.赣东北苏区领导人方志敏意识到一支军队必须有一批既具有无产阶级思想觉悟,又具有军  相似文献   

19.
赣南民歌与苏区革命斗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赣南民歌,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世代传唱着苏区时期革命斗争的鲜活内容,传唱着党和红军与赣南人民的鱼水之情,传唱着赣南热血儿女在苏区革命斗争中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杨尚昆、彭德怀等都在建宁战斗过。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建宁大捷,毛泽东在建宁挥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诗篇。其间,建宁有7000多儿女参加红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歌《十送红军》,在电视播出后一度广为流唱。建宁是中央苏区的21个组成县之一,也流传着大量类似《十送红军》一样的苏区民歌。如《十劝郎当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