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洞葬,是一种选择天然的岩洞、岩厦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地,放置棺木但不封闭洞口的墓葬。它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古老的葬俗。解放后,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岩洞葬被大量发现。它的分布、范围、形制、时代、族属正在被逐渐认识。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种葬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而贵州又以黔中、黔南地区最多。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市中,除瓮安县还未见列报道外,其他11个县市皆有岩洞葬。现就多年来笔者的考察和接触列的材料,谈点初浅认识,以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悬棺葬的分布及其族属 对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悬棺葬俗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已有不少文章对它加以研究和论述,大多认为悬棺葬最初为我国古代越族的一种葬俗,它应是百越文化的内容之一。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不仅福建、江西、广西左右江流域①有悬棺葬,而且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永顺、保靖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一年二月我们对贵阳市郊的高坡公社进行了为期十三天的社会历史考察,发现当地苗族在清代仍普遍存在着崖葬的习俗,个别情况下还有悬棺葬的例子。清代中叶以后大批汉人迁入该地,对该地苗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和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剌激了该地苗族社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当地苗族的葬习也逐步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介  相似文献   

4.
湘西悬棺葬与仡佬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悬棺葬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种考古文化,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近年来笔者曾到福建、江西境内武夷山区及四川珙县、兴文县悬棺葬的分布地区作过考察,对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悬棺葬的族属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笔者认为,悬棺葬俗最早为越人的葬俗之一,中世纪主要为僚人葬俗。古代越、僚有着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简言之,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多为古代越、僚民族的葬俗。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古代福建省,有一种将棺木或船棺悬架在高岩洞穴中的葬法,文献上称为“悬棺”,又称为“架壑船”。这种葬法除在崇安县武夷山发现外,在福建省其他地区(如建阳县栏杆山,安溪县鸟石岩等地)也有。在这些葬区中,以武夷山的悬棺数量最多,流行时代最长,保留时期最久,直到现在仍有少许悬棺留存下来。所以,武夷山的悬棺葬,不仅在福建,而且在分布广泛的我国悬棺葬中,是最有名的一个。武夷山的悬棺葬传说是武夷君留下来的。关于武夷君和武夷山悬棺葬的记载,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6.
距惠水城三十公里的摆金公社石头寨附近,有两个奇特的天然溶洞。上洞为出水洞,过去悬棺百余具,现存棺十具。下洞为穿洞,一九四○年以前悬棺七百多具,现存棺二百多具。附近二至七里的卡喇关、杉木寨、嘎攘、鸭棚四个棺材洞共约悬棺五百多具,而今棺材散逸。这是当地苗族先民悬葬的遗址,可称为摆金岩洞悬棺墓葬群。  相似文献   

7.
古代,在我国东南和西南的广袤地区,分布着百濮和百越两大族系,百濮行悬棺葬式,百越行岩穴葬制。岩穴葬,有的史家叫幽岩葬或洞穴葬,这种丧葬习俗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延续的时间长,有的民族一直到今天还保留了此种丧葬形式。根据文献记载,试述古代黔、桂地方,实行岩穴葬的一些民族。  相似文献   

8.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百越、干越、僚人、(焚)(音bó)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其中,知名的有川南的(焚)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规模和存留量以(焚)人悬棺为最. (焚)字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日棘(同(焚))".《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焚)","(焚)人野人".周朝时,(焚)人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焚)侯",在西南建立过"(焚)侯国".《珙县志》载"珙本(焚)地,(焚)人多悬棺".珙县的洛表麻塘坝和苏麻湾是(焚)人悬棺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存有265口悬棺,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悬棺的周边有数百幅岩画,风格奇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牧马、垂钓、舞蹈、球戏、踢键等,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纪实性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焚)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这里被誉为"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6)
广西左右江流域石山区壮族崖洞葬自古有之,至今仍在发展。崖洞葬遗存反映了壮族由岩洞住人到岩洞安魂的崇宗敬祖情结,体现了深山溪峒壮民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中的生存智慧。崖洞葬遗存是山地壮民基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三日中旬,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宜宾专员公署文教局联合在四川省珙县召开了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共一百三十多人。会议先后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共七十多篇。会议期间,大会还组织代表们到珙县洛表公社悬棺莽的遗址,进行了现场参观和调查。讨论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中国古代悬棺葬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这些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