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法需要是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法满足范畴相对应,在整个人类需要体系中,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属手段需要范围,是连接第一需要和目的需要的中介。由法需要到满足的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法需要的定在、外在化和实现。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而言 ,相应的在人身上体现出三类精神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审美精神。同样作为精神性的存在 ,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在人身上具有共通性。科学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规律性 ,道德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目的性 ,而审美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劳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类无限的创造性。因此说 ,审美精神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最终旨归 ,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高级发展阶段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只有渗透着审美精神或者说只有发展为审美精神 ,才能成为一种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宪法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需要党的领导,但宪法毕竟不是党章。宪法序言的精神是和宪政原理相抵触的。宪法是治国之法,治官之法。针对权力的腐化性、侵略性,需要用宪法来约束它、管制它,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要研究人性中残酷的一面、人间疾苦的一面,以人类追求正义的精神不懈地积累、更新如何预防权力被人类弱点所滥用的根源、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人结合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由人的行动组成的各种往会活动构成的。结成社会关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概括地说,人的社会需要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需要属于社会环境方面需要的范畴。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是一种实体的需要,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社会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刘亚东 《行政与法》2003,(10):103-104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一个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百年追梦     
杜红霞 《中国监察》2008,(15):60-60
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当科技的发展已实现了人类无数梦想时,有一种精神却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8.
再议宪政     
18世纪晚期以来,民主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主题,民主化进程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评判标准,然而,实现了民主并不能保证没有了政治迫害,现实的民主远没有实现人类赋予它的使命。民主不能使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切实的实现和保障。为了切实的保障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人类在反对一切特权民主的同时不得不对民主本身(民主本身也是一种特权,多数人的特权)加以限制,这就是宪政。那么宪政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宪政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与宪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宪政与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罗马法是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罗马国家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完善的司法制度,确立的诉讼模式和卓越的程序设计至今仍对世界影响巨大。我国的新刑事诉讼法充分借鉴了这一精神,把体现公法的打击犯罪与显示私法的保护人权有机结合起来,并强化执法监督,达到权力和权利的相互制约,实现了中国文化模式同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审视罗马法精神,提高程序意识,有助于全面贯彻实施新刑诉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0.
法制的进化与中国法制的变革——走向法治之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制的进化与中国法制的变革——走向法治之路蔡定剑本文从阐述人类社会法制进化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国法制正处于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首先需要实现法律精神的现代化,并依现代法精神对...  相似文献   

11.
马忠法  葛淼 《河北法学》2020,38(1):2-19
国际秩序建立在国际法律制度基础之上,新格局之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需要相应的良法善治。以西方宗教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当代国际法,面对人类当下存在的公共问题,已经难以做出有效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正是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有益成分,对现存国际法治基础理论给予了补充和创新,对人类未来国际法治建设给予指导,因为“和”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利”文化,更有助于实现不同文化、文明的和解和共荣。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那么检察文化就是弘扬检察精神和发展检察事业的助推器。检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以一家基层检察院的视角,着重分析检察文化与管理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提出检察文化建设需要经过的四个时期,展示的四个层面,以及发挥的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人的情感大体分两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即与生俱来,亘古不变的,诸如亲情、母爱等等一是社会的,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变化,诸如善恶、是非、美丑的评价等等。人的情感问题就是人对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持的价值取向。情感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作为主体,可以是个人、集团、阶级、民族。情感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着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观念亦会随之发生变化。人的情感,是人类社会实践和教育的产物,又受社会形态和时代的制约。司法…  相似文献   

14.
试述我国当代社会法治与人治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有主体的主观需要(首先是衣食住行,然后是精神文化)与现实客观(不能满足主体主观需要)之间的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在克服和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时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由于各个国家地理、气候、人口诸条件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同,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差异,因此各国会产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社会重要矛盾.本文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两个层面,揭示当前我国社会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并阐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树立,二构建,三实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34-134
山西阳泉第一监狱干警刘艳霞在《山西监狱》2004年第3期上撰文《调节心态从了解需要开始》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动力,其质量和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人的需要多种多样,有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人为了实现某种高尚的精神需要,有时可以抑制、克服甚至牺牲低级需要。  相似文献   

16.
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是刑法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伦理精神。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人性,不仅要尊重人性中利他的欲望,而且要容忍人性中利己的要求,这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是刑法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伦理精神。而正是中国刑法人性基础的薄弱乃至于人性宽容精神的缺位,引发了中国刑法的道德化危机,并导致了中国刑法在立法制度安排、司法实务适用和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系列误区,因而需要以利益平衡为原则,培育中国刑法的现代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05,(3):76-79
到西译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阅读着“西译”、聆听着“西译”,读西译的模式,读西译的理念,读西译的精神,读西译的足迹,读西译丰腴的梦.读西译不屈的意志,眼里的光亮显露着他们真挚的喜悦,是的,西安翻译学院是青春的好年月,是历练智慧的大熔炉,是开启知识的新纪元,是光明灿烂的人生驿站.是莘莘学子的天堂。是创造奇迹的基地,是希望的春天、是的,人类需要进步,人类需要知识,人类需要智慧,人类更离不开教育。  相似文献   

18.
谁是知识经济的掘金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类的生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更替。原始人茹毛饮血,需要的是蛮力和牺牲精神:农业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依赖于自然;到了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要素多元化了,主动权转到了我们人类手里,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掘金者。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权利.实现自由从来都是人类的理想.正因为自由是一种普遍精神,内在地具有自主性、客观性、能动性、选择性、历史性,以及自发地从事认识、实践和发明创造的性质,具有社会道德和多元价值的含义,因此马克思终生酷爱自由,憎恨剥夺人民群众自由权利的行为,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以使人类获得真正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法治作为人类追求理想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过程,从一开始生成便蓄积了人类的道德精神,并将其生化、最后外化于社会的客观形式。法治这种内在蕴涵着的精神便是契约精神。契约范畴包含了人们对经济交往和财产流转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最初设定,代表了当事人之间共同意志行事的秩序。在司空见惯、每天重复千百次的契约现象和契约行为中,包含了几乎所有法治问题的萌芽。后来的法治理论、法制观念以及法治行为等等,不过是契约精神所包含的丰富要素在历史中的展开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