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不善言辞,人际交流和语言存在障碍,只进行简单、重复、刻板的行为,仅对有限的活动感兴趣等一系列症状,便是自闭症患者的特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自闭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已不容人们忽视。本篇介绍上海的一个专业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机构——“袋鼠学堂”,其先进、务实的个别化训练得到了世界自闭症研究机构的瞩目。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义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隘或刻板重复行为等异常和缺陷,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的心理语言距离是指少数民族语言认知心理造成的主观英语习得与客观英语实在之间的差距,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这一外来语言体例的心理警觉、对抗与防御机制。以藏族英语教育为例,详细阐述了少数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的干扰体系、认知依据障碍,以及民族主义情愫杂糅其中的心理语言距离产生根源,分析了其对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心理语言距离的调试目的,呼吁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应对繁杂语种干扰的认知辅助工具,并致力于推动英语学习的语言权力观向语言资源观过渡,实现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平衡。  相似文献   

4.
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即言语障碍、句法障碍、交际功能障碍,家庭教育中增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训练自闭症儿童对语言的注意力自闭症儿童存在严重的注意障碍,他们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很难把注意力放到一样事物上。首先应训练他们的目光对视能力。  相似文献   

5.
偏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问题。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和维护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遗憾的是,跨文化交流学对此还未见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研究的是内群体在维护和传播外群体刻板印象的语境下,心理过程(认知的和动机的)与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旨在对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的哲学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发展应用做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并指出该理论对研究跨文化语言偏见的启示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杨春红  尚巾斌 《求索》2013,(12):91-94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变革导致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言语行为理论继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和塞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意向的社会理论,同时也导致语用分析不仅突破了对符号解释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拘囿.而且使其更加关注阐释生活世界中各种关系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意义。这对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金融市场行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赤  周晖 《求索》2005,(4):30-31,87
一切金融活动,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人的行为而运作的,而人的一切行为又是其主观心理的表现。在金融活动中的人,既存在共性心理,又存在个性心理。本文从利益定位、认知错位和情感化偏差等方面,分析了金融行为主体的心理失调,阐明了规范金融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都必须从对人的心理研究入手,并从而加强对其行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 目前,社会对自闭症人群的认知还很有限,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无法正确对待这一人群,这为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带来了很大阻碍.他们急需得到社会的理解,倡导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让自闭症患者不再受社会现实的冷漠和无视.  相似文献   

9.
网络戏仿是人们利用网络对熟悉的各类事件、问题、人物和作品等进行大胆夸张或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解释的一种方式.探究网络戏仿的合理认知心理基础有助于发掘其语言运用的本质.本文从联想、类比、完形三个角度分析了网络戏仿的认知心理基础,并指出除此以外,注意和记忆原则,语言经济原则,中国人重意合的认知心理方式也是网络戏仿在中国得以普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讨论双语的定义入手,以语言知觉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利用心理模块理论和一些心理实验结论,论述了双语活动中的认知心理转换机制,认为人脑通过语言知觉而获得的概念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下,可以根据它所涉及的事物的时空接近性而联想到一起,从而连接了心理事件和环境事件,达到双语的表述目的;具体表现为,双语活动(如翻译)首先是通过认知心理转换机制来实现两种语言概念系统的转换,然后在概念系统转换的基础上达到两种语码系统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学倾向,从认知和心理活动出发去解释语言活动,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其中,较引人注目的语用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论",他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和话语理解过程提出新的认识,而他们的学生Ernst-Angust Gutt更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理论进行专门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说说自闭症     
说起自闭症,很多人都觉得有自闭症的人好像很难适应我们这个社会,如果讲到适应社会,大家有没有想到这里面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也许自闭症并不真的是一种病,而只是有一些人他们的认知方式,不适合由我们这些非自闭症者所组成的这个社会而已,假如我们的社会演变了,或者换成另一副模样的话,说不定这些自闭症患者所谓的病人们,才是最正常、最健康、最容易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13.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人们探索出各种方法试图走进自闭症患者孤独的世界,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提供了借鉴,文章刊登时均有所删节。《几种西方自闭症的特教策略》一文为作者在留学英国期间所作,介绍了英国的一些自闭症早期干预方案和一些新的理念,根据这些理念我们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和态度上或许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家庭教育中增强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一文,在具体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育方面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官兵是军队全面建设的主体,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鲜明的社会认知特点。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青年官兵思想成长、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规律,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是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和调适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偏差,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研究意识形态,是一个崭新且很重要的维度.意识形态,应从语言中寻找.意义领域是意识形态的考察地.意义的形成是多种社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意义能够引发人们的社会行为,并可物化为具体的社会制度.意义服务于特定的权力一利益关系,这是意识形态的基本运作机理.而从语言维度来诠释意识形态,可以视为是对马克思等人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警察执法心理支配着执法行为,执法行为是警察执法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活动中执法准备、执法中行为、语言、情绪与空间利用及执法认知,揭示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活动中的心理及其成因,为今后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中的规范执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家裕 《理论月刊》2013,(3):118-122
普通人如何理解、解释和预测日常的心理及行为?学界以往在他心领域,纯思辨地讨论这个问题.当今,由于认知科学的崛起,大众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则吸收经验科学的成果探究它.由此形成两大理论,其中,理论之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朴素的理论对日常心理及行为进行解释与预测,但模拟理论认为这是通过观点采择或移情来完成.二者都围绕错误信念实验等经验证据更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和谁的机制更简单的问题开展争论.它们争论的特点是二者都静态地描述心智认知静态,并忽视环境对心智作用.但它们的胜负却还没有揭晓.  相似文献   

19.
焦虑症是青少年人群中的一种心理疾患,它会导致青少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发展、并降低青少年的生存质量。焦虑症与青少年的恐惧感觉、紧张情绪、思维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而预防青少年焦虑症,则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强化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关怀和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20.
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创立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体现了言则行的语言观。研究言语行为,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本质,而且有利于研究语言的思维。“感谢”这一言语行为在各语言社会中都非常普遍并被反复使用,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语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