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晓珊 《求实》2006,(Z2):96-97
一、公众参与是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的体现和需要 (一)经济法社会本位理论的困境. 正如传统私法的权利本位、公法的权力本位一样,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在经济法学界,甚至在整个法学界已渐渐趋于形成一种共识.正如潘静成、刘文华及史际春等先生的新纵横统一说所倡导的那样,笔者也认同经济法的本质之一就是平衡协调法,即"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1](P55)然而要完成这样的一个统一却是艰辛而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一、名词解释经济法P12宏观调控法P23二、问题解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平衡协调原则。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平衡其相互利益关系,以引导、促进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与个人利益目标的统一。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经济法以保护竞争、促进竞争、维护正常竞争秩序、保障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己任。经济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直接体现在竞争法——反垄断法和反不  相似文献   

3.
高志宏 《唯实》2012,(5):73-78
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也是公权力合法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应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而存在,并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等利益形态相并列。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决定了法律从奉行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宪政的背景下,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为“社会公共利益本位、发展经济民主”,当其运用于指导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建设时,便可得出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民族地方利益本位,国家保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资产阶级高举自由之剑斩封建主义于马下之时,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也纵横于民商法之中。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成熟,社会本位代替个人本位之潮流却再也无法阻挡。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部门法,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直是经济法理论的重要难题,学者们对其进行的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社会本位观为理念。结合我国经济法的实际功能与基本任务,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政府利益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利益,它与社会公共利益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从社会结构上看,政府与公众、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恰当地维护政府利益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如何看待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与社会法都是法律社会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它们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体现着对特殊群体的“倾斜保护”。但二者存在着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与作用不同、调整的方法不同等差异。经济法侧重于从经济方面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法侧重于从社会福利方面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各有重点,各有目的。因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使其作用互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一、名词解释经济法P12宏观调控法P23二、问题解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平衡协调原则。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  相似文献   

9.
行政模式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郭哲 《求实》2015,(3):65-73
性质与职能是考察行政管理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维度。根据性质与职能的不同组合,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行政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主题,行政模式发生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范式变迁。统治行政以统治为本位,行政活动是围绕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的,表现为对统治秩序的极力维护;管理行政以管理为本位,行政活动围绕公共利益进行,不过,行政活动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形式公共性,表现为对社会公共事务事无巨细的管理,以追求当下的确定性;服务行政以服务为本位,行政活动真正反映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表现为对公共意志的强调和对公民需求和利益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德是指全民共遵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正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人人共识共认的伦理道德,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宽容豁达、诚实守信等;二是规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到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不仅要遵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所制定的有关规章、规则、公约等;三是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准则——保护环境,如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已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时做好综合治理,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等。  相似文献   

11.
论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和权威性的根本来源,制度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二是坚持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作为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制度基础;三是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作为检验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最高标准。重点建设好四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平等的利益竞争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和把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本着公平兼顾的原则,积极平衡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依法保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有效缓和、化解当前现实社会中因各种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风险,实现整个社会有序和谐、充满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实事求是》2006,(1):67-69
诚信原则应作为行政法之最高形式原则,而信赖保护原则是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适用,应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与撤销、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所欲维护的公共利益之间要进行利益权衡,但这种利益权衡不是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必要条件;对违法的行政许可行为,不撤销是原则,撤销是例外;应完善《立法法》中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及完善“补偿”的法律制度,实现信赖利益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4.
诚信原则应作为行政法之最高形式原则,而信赖保护原则是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适用,应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与撤销、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所欲维护的公共利益之间要进行利益权衡,但这种利益权衡不是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必要条件;对违法的行政许可行为,不撤销是原则,撤销是例外;应完善《立法法》中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及完善“补偿”的法律制度,实现信赖利益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 ,其价值取向体现在 ,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 ,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经济法的三大原则 ,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对破产法中职工优先受偿权利正当性的论证,民法的优先权理论碍于其局限,实际论证效果并不理想。而从经济法内物权(活劳动力权)出发,即可以得出:它是社会化生产正常运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之所在;是当代人权法治化发展的必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必要设立经济法内物权,从而为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与社会二元的理论建构起源于近代。"社会"最初被视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状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大相对的体系,整个社会就从逻辑上分裂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领域,前者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后者则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1]。由此引申开去,社会领域显化为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中最突兀的矛盾无疑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碰撞,而目前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这种撞击显得有些异常,公共利益被滥用而私人利益得不到伸张。因此,必须明确的是,公共利益应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私人利益为终极追求与归宿,在行政征收中须准确把握这两点,从而有效地回归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李蕉  刘安卿 《党史文苑》2009,(12):59-60
土地征收中最突兀的矛盾无疑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碰撞,而目前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这种撞击显得有些异常,公共利益被滥用而私人利益得不到伸张.因此,必须明确的是,公共利益应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私人利益为终极追求与归宿,在行政征收中须准确把握这两点,从而有效地回归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于忠龙 《唯实》2006,(9):93-97
对破产法中职工优先受偿权利正当性的论证,民法的优先权理论碍于其局限,实际论证效果并不理想.而从经济法内物权(活劳动力权)出发,即可以得出:它是社会化生产正常运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之所在;是当代人权法治化发展的必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必要设立经济法内物权,从而为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