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对制度保障尤其是对法律制度的回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律的回应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生态化变革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法律生态化的过程典型体现在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之中。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对法律进行变革。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环境法的生态转向为视角,主要从以环境伦理为理念,生态文化的"规训"为方法,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为结构等三个层面的多维视角对环境法如何实现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典的规范基础应当在宪法上予以深刻阐释。我国自2018年以来形成了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独特的环境宪法体系,实现了环境立宪主义由薄到厚的转变。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典作为制度保障,环境法典编纂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体系内含着环境权的保障,环境法典既须对实体性环境权予以一般性宣告,也应完整塑造充分的公众参与机制来实现程序性环境权。环境法典编纂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体系化的国家环保职责,从而塑造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国家环保职责的法典化建构应当为合宪性解释与宪法审查预留空间,从而通过宪法调适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构建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代谢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的生态智慧推进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和国际合作,并可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考察它的当代价值,并分析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环境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转变人们当前的一些实践观念与实践方式。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包括:摒弃错误的实践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变革生产模式,走效益型和清洁型生产的道路;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强化环境治理,由局部的消极治理走向积极全面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仲裁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是我国民主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我国民商事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公正、公平、高效地仲裁案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动员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要拓宽仲裁服务领域,优化珠海经济特区仲裁环境,加大仲裁制度的推广力度,为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余精华 《理论前沿》2009,(11):35-36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从科学执政角度看,政府应该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生态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民主执政角度看,政府要做到决策民主化,信息公开化,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从依法执政角度看,政府要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9.
叶小文书记作《生态文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主题演讲 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文明转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释,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同时,卓有成效地建设好生态文明。叶书记的演讲观点新颖鲜明,语言诙谐幽默,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展需要环境法律的强力支持。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着立法理念错位与落后、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实践中执法效果不佳等弊端。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现状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实际执行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构建生态社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以中国石化管道公司徐州基地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例,生态社区建设必须保护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文明观念、推广生态文明行为,构建生态宜居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全民共享社区。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全球范围的日趋严重,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执政要务。重视法治对生态建设的保护作用,是国外建设生态社会的基本经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设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生态化方面都选择了法治的途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法律保障体系。我国生态建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伴随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即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活动都要渗透生态的内容,体现生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加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检察机关担负着国家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工作中应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充分认识到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依法查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协作配合,推动查处环境污染犯罪工作深入开展,力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形势下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只有做好政府与人民共同、理念与行动共同、发展与环境共同,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监狱作为国家专门行刑机关,在对罪犯实施惩罚改造的同时,对罪犯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和与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给予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由于重刑主义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把罪犯视为同类的心理以及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罪犯权利往往得不利有效的保护。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作为国家法律文明的窗口——监狱,有必要建立健全保障罪犯权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监狱作为国家专门行刑机关.在对罪犯实施惩罚改造的同时。对罪犯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和与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给予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由于重刑主义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把罪犯视为同类的心理以及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罪犯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作为国家法律文明窗口的监微,有必要建立健全保障罪犯权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污染犯罪的日益繁多和复杂,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遏制环境污染犯罪,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保护公民环境权。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民生幸福”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内涵着实现生态价值导向的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愿景目标。要实现美好愿景,最根本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我国的生态保护规制体系已经形成,人民大众的生态意识日益觉醒,已经汇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社会力量。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顶层设计,注重系统集成,实行分类指导,填补制度空白,优化制度衔接与匹配,完善、细化、系统化制度体系,增强执行力,从根本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犯成本低的问题。同时着力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培育全民生态责任,构筑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齐心协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正处于风险社会的关口,环境犯罪问题尤为突出。在风险社会下,我国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存在着诸多的瑕疵。为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实现由结果本位向规范本位的适度转向,由此,刑法应当适度调适犯罪圈的大小、建构双向的责任推定原则以及改革和创新刑罚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与风险社会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