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缺失,致使当事人收集证据比较困难。要通过转变客观真实的观念、完善举证时效的法规、明确举证责任等措施,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发展变化,民事诉讼证据的滞后性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普遍呼吁尽快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一套较完备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此情况下,我国公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提出了举证时限制度,该制度的设立,有利于民事诉讼体系的完  相似文献   

3.
保障当事人取证权是证据制度正常运作的需要,是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要求,但我国对当事人取证权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着重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取证权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诉讼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停止侵权、证据保全、举证规则、损害赔偿等方面均有特别规定.这些规定逐步形成知识产权诉讼的禁止令制度、保全制度、举证制度、损害赔偿制度.我国在上述几方面已经与国际接轨,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的基本要求,但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从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看,证据制度贫乏,内容粗放,有关证据的规范散置于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证据制度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事活动日益活跃,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案件迅猛增加,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证据认定和运用规则,以规范民事司法行为,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民事审判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主要集中于《民事诉讼法》“总则”中的专章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  相似文献   

6.
李秀梅 《新视野》2004,(3):61-63
证据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有关的规定过于原则性或者根本缺失,证据问题成为制约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的重要因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弥补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关于证据规定的不足,完善了举证责任的含义,加强了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色彩,体现了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该《规定》的实施对于进一步促进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正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前程序的设置是为了整理和确定争点,开示和明晰证据,从而为庭审作准备。除此之外,审前程序还具有独立解决纠纷的功能。在我国,随着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前程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为促进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在审前程序中应合理配置当事人和法官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和举证时限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梁三利 《唯实》2006,(9):89-92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梁三利 《唯实》2006,(8):89-92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李康 《理论建设》2010,(4):76-77
<正>一、民事证据时限制度的引入《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153条和第179条等的规定说明我国法律采取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不仅可以在第一审中的法庭辩论终结前的任何阶段向法院提出新的证据,"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第125条);即使诉讼进入了第二审程序,当事人还可以向法院提供新的证据(第153条);甚至在判决生效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主动向人民法院举证或提供证据线索,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下列情况例外,原告不需举证或应由被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王春波 《求实》2006,(Z2):84-85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应当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后果的制度。根据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等,可以看出,我国的行政诉讼关于举证责任实行的是有限制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和民事诉讼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举证时限制度自实施以来,不断发展完善,但在适用过程中仍难以避免诸多问题。以其现有困境作为突破口,发掘相应对策,是确保举证时限制度行之有效、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应有途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缺乏系统、详细的认证规则,既影响了民事审判的质量,也容易滋生司法腐败。作为民事诉讼认证规则的补充,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之第五章是审判系统内部建立有关民事诉讼认证规则的积极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审判工作的需要。但该章的规定仍有部分不妥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龚桂侠  李志国 《世纪桥》2007,(1):47-48,51
对于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反映了民事诉讼对程序权利和宪法性权利以及程序正义的日益关注,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所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又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丰富我国民事证据法学理论,本文就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涵义、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特征、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与完善以及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等方面作浅显而有意义的探析,对司法公正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商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学说。但在当前注重人权保障、强调程序正义的大背景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又显得合情合理。实践中,应细化非法证据的范围,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纳入民事诉讼法典,可在审前阶段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机制,以提升司法权威性,保障民商事诉讼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经常使用的证据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诉讼案件需要借助鉴定手段。通常的民事诉讼理论认为 ,司法鉴定是有专业知识的机构或个人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 ,鉴定人由人民法院指定或聘请 ,鉴定结论经法院委托而制作。但是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律师代理制度的发展 ,特别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涉及鉴定的特殊案例。有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律师为了起诉、应诉或反诉的需要 ,在起诉前或反诉前就自行委托专门鉴定机构作出鉴定 ,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是当事人承担的风险责任,以“谁主张,谁举证”确定了举证责任的分担原则,并阐明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含义及我国举证责任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修改的意见。通过以上论述充分表明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决定原、被告胜诉或败诉的关键,是当事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手段,是法官正确判案的基础。体现了举证责任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现将一些常见纠纷中需提供的证据按类分列如下: ①宅基地、土地使用纠纷需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