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些同志认为有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抽象可能性”,我则认为,这是不存在的。 可能与现实是反映客观事物未来趋势与现存状态之间辩证关系的范畴,用“抽象”一词限制客观可能性是不恰当的。所谓“抽象可能性”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可能性的错误认识,是主观同客观相脱离的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抽象可能性是“空疏锐敏的理智”撇开现实内容的一种揣想,是“属于主观思维的东西”。(参阅《小逻辑》。第297~299页)至于黑格尔把抽象可能性放在“客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问题霍夫曼反驳实践派对列宁的反映论的攻击。他认为:“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哲学核心”,“外部世界的客观独立性是任何人类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人有效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他必须在外部世界中改变的对象。如果人不能相当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人的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反映,就不可能区别、认识,从而改变事物。”而实践派理论“由于否认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它使理智从属于任性和主观主义,使人的实践成为一种神秘的‘神物’,使科学变得完全不可能。”(《马克思主义和实践派理论》,参阅《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6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属于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可见,警察意识就是警察观念,就是对警察的认识。它既包括警察自我意识、自我观念,也包括人们的社会警察意识、社会警察观念。所以,用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进行表述,即警察意识是对警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当我们说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六期《中国民政》“各抒已见”栏刊登了两篇关于民政工作“有为”与“有位”关系问题的文章,读后颇有感触。一是觉得杂志推出该题目对于开拓民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路很有益处,二是觉得还有些不尽之意,于是便产生了就此问题抒一孔之见的念头。笔者认为,民政工作的地位有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之分。客观形态是民政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客观位置,主观形态是人的主观对这种客观形态的反映与把握。二者的关系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上述二文所言的“有位”之“位”,即是指民政工作的客观形态在党政领导心目中的主观形态。第一篇文章误…  相似文献   

5.
一、认识论问题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十分注意在列宁反映论的基础上研究认识论问题。他们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对客观现在观念上的再生产,是对它们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参阅乌尔斯:《精神分析学的破产》,1957年俄文版)伯尔索斯在分析意识的本质时指出,意识虽然不存在于个体的人们之外,但按其本质它具有社会性质。思维活动是整个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并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他说:“我们把理性活动看作为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6.
胡萧 《岭南学刊》2000,(5):67-70
一在谈到主体对于外界事物、客体世界的感知、印象、反映时 ,黑格尔认为被反映者与反映者之间的关系是球面与焦点的关系。“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 ,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 ;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外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 ,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 ;前者是球面 ,后者是焦点 ,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册 ,第203页 )把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当作“翻译”而不是模印 ,应当说 ,黑格尔的用语是十分准确而又独具理性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义阐…  相似文献   

7.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被提出来以后,在青年中产生了各种反响,有人认为它是合理的,有人则认为它并不科学。本文也试图对其作一点分析。一、命题的含义“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都是主观“为自我”,没有主观“为别人”的,“客观为别人”是从“主观为自我”派生出来,“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准确地说,这一命题应该改为“主观为自我,客观利他人。”其根据有三:首先,符合人的本性。“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8.
客观自我是主体对外部世界及主体自身的客观处境、客观存在、实践行为的反映 ,是对感性自我世界的认识。主观自我是主体对内部世界自身的意识与体验。意识既对自身自在地同时又自为地存在着 ,它自相主客 ,能把自身当作对象去理解和把握。意识的对象化或客体化表明意识向意识的展示或意识对意识的反思。同时 ,意识又对客观对象自为地也自在地存在着 ,它在能动与受动的交替中 ,把自己作为反映和改造外物及主体自身存在的精灵 ,同时亦接受客观世界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肯定“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认识和依赖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被认识,被利用和被改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  相似文献   

11.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多次指出,辩证法和逻辑是同一序列的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他说:“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3页)他认为,思维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关于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学说和关于主观思维辩证发展的学说是统一的。列宁和恩格斯完全一  相似文献   

13.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4.
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杜伏海纳在美学中的工作,是要为现象学的意向还原而寻根溯源。“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杜伏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传统美学中,柏拉图式的超验意识,超越主体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这就带来了一条与人的原始经验相背离的路线——因为人与世界的原始统一性被割裂了。美因此被规定为永恒整一的美的理念。康德式的先验意识把主观的普遍性观念引用于美学中,并通过“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萌发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解的思想,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揭示了人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的客观现象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反映在侦察员的思维概念中,形成了概念的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就是概念自身的矛盾运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转化,以及概念的更新等,这是客观事物处于运动和流动状态的反映。侦察员在侦察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推理,这就是理性认识。侦破思维过程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概念是侦破思维的出发点和逻辑细胞。判断是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或者是概念内容的展开。列宁说:“每一个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之中。”(《列宁全集》第38卷210页)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概念只有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包含着正确和错误,真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谬误也就是错误的认识,它们二者是相对立的。谬误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而真理则是人们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表明人们的意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一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即是说,它是以认识、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的,而它包含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水是氢和氧最普遍的化合物”,“燃烧一般是指物质剧烈的氧化”,“人民群众是历史  相似文献   

17.
徐文武 《求索》2005,(1):177-179
《黄帝帛书》的“刑名”不仅指一般的名称和外形(即“名”与“实”的关系),同时更着重于强调法令、法规、制度(“名”)与法规制度实际执行的情状(“刑”)的关系的探讨,因而和形名家单纯从理论上探讨名实关系是不同的《黄帝帛书》的刑名思想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一提出了逻辑思维层次的“名理”的概念,并作出理论阐释;其二,提出了事物命名的原则:“物自为名”。其三,在名实关系上强调“名实相应”。  相似文献   

18.
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七课辩证的否定时,学生对“否定”概念不容易弄明白,其首要原因是划不清两个界限: 一是日常口语中的否定与哲学上的否定的区分。关键要明确:口语中的否定,一般是反对的意思,肯定则是赞成的意思,这说的是某人对某事所持的主观态度。而哲学上讲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事物的转  相似文献   

19.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内容要与时俱进 ,其中包括它的基本范畴也要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深入和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本文根据哲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新发展 ,就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与客观两范畴作一新诠释。一、主观与客观本体论的本质内涵主观与客观这对范畴的本质内涵以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为主 ,同时也涉及本体论意义。从本体论方面看 ,客观的含义是指独立自存 ,是具有独立自存性的事物的总称。客观的事物就是独立自存的事物。客观事物的“独立自存”是指独立于人的主观性的自存性。客观不依赖于主…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目前我国高校流行的几种形式逻辑教材,对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各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况。(一)、主张有普遍集合概念者。例如:1、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北京第四次印刷):“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一个集合体,却是由许多事物作为部分有机地组成的。”举例是“森林”、“舰队”、“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