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树华 《群众》2014,(5):53-53
<正>城镇化离不开城镇建设,可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是根据本地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基础来推进城镇化,而是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盲目建新区、造房子。这种"有城无市"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容易引发农民难以转变为市民的"半城镇化",沦为靠水泥砖块堆砌的"伪城镇化",并最终催生了"鬼城"在各地频频出现。城镇化要建设的远不止城镇本身,其更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是人的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来早。2012年中央把"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从发展需要看,长期稳定地保障中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3.
从农民"带土进城"的实际出发,对农民"带土进城"的优势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为此要科学界定政府角色,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注重抓好城镇产业发展,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从而有序推进农民"带土进城"有效之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正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差异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之一,因而对新农村发展基础以及农民的期盼的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本研究以对湖南丘陵地区农村的调研数据为分析基础发现,不同地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既有的经济基础上存在两大差异:一是基础性差异,这一差异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失衡的原因和结果;二是农民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农民从业工种、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支出结构、对市场的应对方式、对富裕与否的认知与归因等方面。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缩小第一类差异,正视第二类差异,考虑农民的现实困境和期盼,才能公正地建构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平台,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基本改造。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即:到2010年在全市2087个建制村(含农场大队)全面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阶段以建制村为单位推进,按产业明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依托基地、企业、项目,着力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到家园"。在由点到片的拓展中,应注意把全市农业基地规划与各村产业规划对接,因地制宜,把致富门道落实到具体致富项目上。在发展生产同时,以群众需求、资源整合、长效管理、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把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意见》对于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五个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8.
韩俊 《时事报告》2012,(3):8-17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村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百姓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促进我国乡村现代化的综合之策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国家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相关史料与数据,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发展干预—农村城镇化—农民、国家关系"三者的关系,发现农民-国家关系变迁与其不同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发展干预理念密切相关,在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干预理念下,农民-国家关系呈现双向互动的良好增进机制。在当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此研究对如何实现农民-国家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艳萍 《传承》2011,(15):36-37
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治理功能、企业"自律"和"他律"作用外,还应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培育农村生态文化,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素质和能力,组织农民从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以盈余反哺乡村、从事环境公益,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20,(20):26-27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建湖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全面激发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相似文献   

13.
钟建华 《人民论坛》2011,(9):192-193
当代农民养老事关我国农村的发展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当前我国农民养老难,除了国家"未富先老"等表面原因外,还有着许多诸如陈旧的等级观念、歧视性政策、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等深层原因。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在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农民养老难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思想工作论坛》2013,(6):44-46
多年来,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始终坚持把"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发展中不断深化和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  相似文献   

15.
《山西政报》2012,(Z1):8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纯清去年《给全省领导干部的公开信》及省、市委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干部下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确保实现"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目标,灵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十个一"活动。  相似文献   

16.
西部“三农”问题的“RAP怪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指出东、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形成机理不同的前提下,分析论证了西部"三农"问题是由于RAP怪圈———农村、农业、农民各自发展条件不足的恶性循环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打破西部"三农"问题的RAP怪圈的一些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4,(12)
<正>实施"八项工程",既是省委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又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主抓手,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2014年,江苏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深化拓展"八项工程"具体部署,修订完善监测统计指标,进一步强化导向性、激励性、操作性,引导各级干部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八项工程"顺利有效实施。推进"八项工程"没有"中场休息",也容不得半点懈怠。  相似文献   

18.
王祺扬 《政策》2011,(8):64-66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省跨越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两区"  相似文献   

19.
胡新民 《政策瞭望》2012,(12):51-54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从农村发展看,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是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认识"两富"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以"文化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郭喜  高霞 《前沿》2011,(19)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农保模式、城保模式、镇保模式和商保模式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不同实践模式既反映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设计理念和目标,当然在实践中保障效能的产出情况也会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