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全面抗战前的苏中关系置于国际关系的大环境中,结合中国国内因日本侵略而引发的一系列与维护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研究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的苏联对华政策。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当时苏联与"中华民国"官方政府和在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下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同时进行的交往与合作。本文揭示了苏联对中国抗日的两个战场给予支持的历史事实,即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特区(指陕甘宁边区——译注)和"敌后解放区"为根据地的敌后抗战战场。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和日本以它们签订的中立条约为基础曾保持过一种特殊关系。就苏联而言,虽然在1945年8月之前没有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一直把日本视为纳粹德国之外的第二个敌人。从这一基本定位出发,苏联考虑过利用盟国强烈要求开辟的远东战场,争取得到盟国更多的援助以及促使美英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尽管没有从战争开始就和日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苏联仍然给英美对日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与帮助,事实上成为反对日本侵略的一员。最后,苏联通过直接参加对日作战,满足了自己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抵制了英美的绥靖政策。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苏盟国在世界各个战场上的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并在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创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捍卫二战胜利的成果,要维护在二战胜利基础上由美英苏中等战胜国重建的国际秩序,才能确保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性的侵略,1939年德国侵占波兰,欧洲战场开辟。日德建立反共同盟,德军迅速占领荷法等国。日本便趁德在西方大胜之际,对英美作战。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夺得太平洋制海权,然后以排山倒海的攻势,席卷东南亚——太平洋战争爆发,安宁的东南亚也被卷入大战漩涡。1942年初至1945年8月,东南亚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这期间,日寇在东南亚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世人共知的。然而,近年  相似文献   

5.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会战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两国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此次合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的国际背景下,中苏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从战略上进行妥协和协调的结果。中苏两国的合作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国际合作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最早尝试之一,在客观上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提振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7.
正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军签订投降书,这场历时14年的战争造成的中国3500万军民惨重伤亡之中,有1000多万是战俘及劳工。中国是日军在亚洲设置集中营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设立的集中营有50余所,如果将日军在各  相似文献   

8.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1939-1941年,苏联同法西斯德国进行了近22个月的友好往来。苏联利用德国发动侵略的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东方战线,并与急需战略物资的德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两国政治经济往来是苏联对德国政策的一种体现,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政策仅仅是苏联的权宜之计,但内涵和结果都大大超出了其制定者的想象和意愿之外,更具复杂和矛盾的性质。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往来是由苏联国家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满铁是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设立的国家垄断资本殖民企业。满铁以其数十年侵略中国东北积累的雄厚实力,竭尽全力支持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本档案史料即是日军全面侵华之初,满铁产业部整理的苏联对“七.七”事变的报道、评论以及与事变有关的苏联动向和国际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日本政府制定下一步侵华政策以及制定对苏政策提供参考。本史料能够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无尽灾难,同时也看到勇敢的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进行的顽强抵抗。  相似文献   

10.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媒体“开足马力”进行反法西斯的爱国主义宣传。其中,广播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在战时的苏联爱国主义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对广播宣传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节目编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加快广播网建设,积极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在卫国战争前线与后方搭建起一座反法西斯宣传和军民交流的桥梁。广播节目出色地完成了爱国动员任务,成为苏联对敌宣传斗争的排头兵,也成为战争年代苏联人民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一批为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高唱赞歌、涂脂打气;为日本国民战争狂热鼓噪喧嚣、推波助澜;为天皇笔战、为天皇献身的法西斯作家——“笔部队”。他们包括长期在军队服役并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作家”;受日本内阁情报派遣到侵华前线体验战争的“从军作家”及受报社、杂志社派遣或自愿赶赴前线的“民兵”。“笔部队”的这些作家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扭曲的“大亚洲主义”和狭隘的“文学报国”思想支配下,本着“吾为君书,吾为君亡”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海域一直是反映世界海权强国的窗口。谁是世界海军老大,谁就在太平洋上耀武扬威,不论最初的西班牙、荷兰还是后来的英国、日本和美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拼凑对付中国的政治军事联盟的同时,为了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盟友不要挑衅中国。美国目前在亚太部署的性质是:为万一将来开战,占据有利的前沿阵地,并用这种有利的战略前沿部署来制止中国使用武力。它既是战略态势层面的遏制,又是心理层面的威慑,也是未来可能的作战层面的前沿部署。中美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引发灾难性悲剧,双方都应消除在敏感地方的模棱两可,变模糊为清晰,以防陷入"萨干坦盲点"。  相似文献   

13.
顾章义 《西亚非洲》2005,30(5):14-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是大战的一个赢家。说非洲是大战的一个赢家,主要表现在这次战争彻底打败了德、日、意3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非洲利用时机自我发展,壮大了实力,提高了非洲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不仅使非洲避免了法西斯奴役的厄运,而且为非洲独立斗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日本无条件投降二十年了。在达二十年间,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几十个国家先后得到独立或不完全的独立。战后日本人民斗争空前激烈,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亚洲的形势变了,世界的形势变了,日本国内的形势也变了。但是代替德、日、意法西斯地位的美帝国主义梦想扭  相似文献   

15.
佐藤政府上台一年多来许多事实证明,日本对外扩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佐藤政府在美国指使下签订侵略性的“日韩条约”,建立“东北亚军事集团”,参加“遏制”中国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它联合苏联,反对中国。它支持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在亚非国家中积极展开外  相似文献   

16.
前言使亚洲太平洋经济成为一个“经济圈”的政治和经济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加以论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亚洲太平洋经济圈的设想依然没有使人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但是,在围绕太平洋的各个地区当中,包含有日本、中国、亚洲中进国家、东盟各国、美国西海岸、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充满经济活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确实正在通过比较自由的国际贸易加强相互之间的市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侵略军占领缅甸,我和“缅甸战工队”的战友们一道,告别反法西斯斗争中死难的同志们,告别我的第二故乡缅甸和亲友们,跨越崇山峻岭的中缅边境回国。几经辗转,最后抵达了延安。这段经历毕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国内掀起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狂潮,公然否定“东京审判”,为法西斯侵略战争翻案。日本此举的目的在于重树“皇国史观”,妄图培养青少年成为军国主义传统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日益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理所当然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发展海权持有疑虑与否定的态度,并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方向,即台湾代表的东向,南海代表的南向和印度洋代表的西向采取了遏制手段与措施。美国因此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冷战结束后太平洋已成为世界海权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分别是太平洋两岸地缘重心国家,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关系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在海权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制约与反制约斗争还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