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震  方晓志 《东北亚论坛》2015,(3):104-113,128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作为传统的海洋强国,美国充分认识到其霸权是建立在对海洋控制的基础上的。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强化了对海洋的控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发展海权。作为连接中美两国的唯一地理媒介,海洋事务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议程。两国在海权领域不仅有矛盾,也有合作。由于太平洋成为世界海洋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两国成为世界海洋战略格局中的主要国家,这种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美海权合作主要包涵科技、经济、安全等领域,并且由于主客观因素,中美海权合作有深化的趋势,未来有可能成为推进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代到冷战时期,海权问题一直是重大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反对美国海洋霸权、维护我国海洋安全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冷战后,美国的太平洋海权战略安排具有遏制中国作为潜在对手挑战美国太平洋霸权的图谋,并集中体现在美日军事同盟、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具体领域对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形成沉重的压力与挑战,对此中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认为,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美国。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虑,企图在海洋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以延阻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则加深了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矛盾。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深化、规模加大、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但不至于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在发展海权时,应处理好与美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印度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冷战期间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印度开始调整其地缘政治目标与战略,并开始大力发展核武装。地缘政治领域海权优先的思想和海上力量的发展以及对提高核武器战场生存能力的考虑使印度开始发展海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将会使印度在提高核威慑与核实战能力的同时,面临着与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较大变化,并会对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海权战略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72年中美战略和解以来的东亚安全秩序是一种"陆海分离型"的安全秩序,即中国在东亚大陆占据优势,美国则维持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中国逐渐由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型,这种陆海分离型秩序的内在缺陷日益显露,并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提出,只有中美之间达成类似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次战略妥协,实现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与海权大国美国的和平共处,完成东亚安全秩序由"陆海分离型"向"陆海融合型"的和平转型,东亚地区才能真正迎来"和平的地理学"。  相似文献   

6.
印度与新加坡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冷战时期由于深受两极格局的制约、双方外交政策取向差异之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缓慢。自冷战结束后,印度与新加坡的哉略联系明显增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日益加深。经济利益的追求、安全战略的契合、对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的关注成为印度和新加坡战略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已成历史。随着全球的安全战略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显示的作用越来越大,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一超多强”、相互制约 冷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历经45年终于划上了句号。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霸世界中“一亡一衰”,以及日本、德国经济迅速发展、欧洲统一大市场形成、第三世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目前,美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仍居世界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万亿美元;在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亚太地区形势出现变化与发展,使美国新保守主义和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打造的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出现了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中美日”友好合作”有益于东亚的稳定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印度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大国地位正在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但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受地缘政治环境的限制,注定它只能以海权强国为最终发展方向。印度注重海权,它的以控制印度洋为核心的大国战略必将对今后国际新格局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冷战后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构成挑战。印度的发展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中日海权矛盾中的南海问题。日本并非南海沿岸国家,作为一个区域外国家,何以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矛盾?本文通过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中的海权论等理论工具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作为东亚地缘政治主体板块国家的中国免除了长期遭受的来自北方的威胁,开始得以放手发展海权,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则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东亚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立的地缘政治格局,遂引起日本的强烈猜忌。以此为背景,日本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威胁。于是,日本开始在海洋领域挑起争端,两国的海权矛盾由此产生并迅速升级。由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日渐处于下风,并且在短期内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因此日本开始围魏救赵,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企图使中国陷入战略两难的困境。而为达到海上围堵并牵制中国的目的,日本采取法律、防务、外交、舆论等多重手段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为此中国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地区在地缘上连结着欧亚大陆的中心与边缘 ,自古就是陆权国与海权国的必争之地 ;1 9世纪以来 ,东西方文明又在此交汇 ,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各国对外关系的选择 ;冷战结束后 ,以中韩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本地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和市场机制已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在此竞争共处 ,这些多样化的“连结”将不可避免地对本地区各国对外关系的走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震  杜彬伟 《东北亚论坛》2013,(1):59-70,128
苏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海权理论在冷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高峰。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由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组成。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对海作战和对陆打击等等。苏联红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成为足以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给苏联的海权发展和海军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值得海权领域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13.
朱芹  高兰 《东北亚论坛》2021,30(2):74-8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导的一种海洋叙事。海洋叙事是塑造海洋秩序与海权及捍卫海洋权益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海洋叙事一直较为式微,特别是中国海权在世界海洋叙事体系内常常处于被西方海权"代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对历史性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叙述着一种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与新型海洋秩序,是海权从垄断走向共享、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分水岭。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下,中国海权的发展趋向是有别于传统海权的新型海权,是一种去霸权化的治海权,而非零和式海洋霸权。由于传统海权的惯性以及美国海洋霸权的主导,新型海权及其观念若要形成普适性共识,尚面临诸多挑战,但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必将成为未来海权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美俄日欧五大战略力量之间的关系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过渡时期,美国仍是影响中美俄、中美欧、中美日这三组三边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美利用"9.11"事件在客观上增强了它对国际事务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但并不代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被削弱.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特别是“9·11”后,中美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露出新的特征。不能再沿用冷战时期以及此前的单线或平面思维方式,将国家间的关系看成是“非敌即友”的关系。目前中美俄三国在诸多领域都是合作伙伴。三国在地缘战略和传统安全上是竞争对手,这不仅不是三边关系的主要方面,而且成为一种压力,促使三国重视发展三边关系。加上共同利益的驱动,三国都积极发展同另两方的关系,寻求合作,避免对抗。为了三国的自身利益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中美俄应该摈弃冷战思维和传统的权力政治思维,本着和平、平等与协作的原则,建构以互补互利、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三边关系。  相似文献   

16.
缘起于冷战时期的民主援助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重要现象,也日益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推进其民主文化进程的重要工具.分析民主援助的内涵、路径可以发现,民主援助的本质并不是帮助受援国巩固和发展民主,而是一种民主霸权主义,它正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别国主权和内政的外交工具.这也是形成世界范围反西方民主援助潮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南中国海的军事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中国海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走廊。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在菲律宾苏比克及克拉克和越南金兰湾驻有海空军部队,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南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南海地区实行战略收缩,美军也相继撤离菲律宾克拉克和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南中国海一时“风平浪静”。但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调整其亚太战略及南海政策,逐步增强其在南海地区军事渗透的力度,整合其对中国防范、遏制的“岛屿锁链”,南中国海再次“阴云密布”。  相似文献   

18.
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导弹的扩散,已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环境中一个具有全球性危险的新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把防止核扩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在美国的推动下,全面加强国际防止核扩散体制已成为国际军备控制的新重点。现将国际上迄今已达成或建立的一些防止核扩散的条约、法规和机构及其作用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家利益对其海洋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以海权思想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海军战略,印度海军也因此向远洋化的方向发展。海外军事基地对于舰队远洋作战与机动是不可或缺的。出于对发展远洋海军的需求,印度近年来陆续在海外设立了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设立对于地区安全形势和战略格局将会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予同样在发展远洋海军的中国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以其鲜明的特点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仅存的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为了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适时调整其亚太战略。无论是布什政府的“扇形结构”,还是克林顿政府的“新太平洋共同体”,都是要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导权。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亚太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华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制裁接触”和“全面接触”分别为其两个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中美关系,但是,中美关系作为冷战后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仍将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