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因素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消极成分是人对天的依赖,也就是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消极因素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弊病的总根源。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存在的主要弊端。抑制了探究自然的科学思想,使中国人长期受制于自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注重向外探究世界,而是注重向内探究人文道德关系,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对人类影响的重大性以及自然保持相对独立的重要性.尊重自然,才会尊重自己,只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使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使人类社会真正进步.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现代大部分中西方哲学家都比较赞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要真正了解这种状态,就有必要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解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有其传统意义,但"天人合一"也是一个有着广阔意义的哲学命题,在现代哲学领域中更应该有其发挥作用的天地,因此就有必要在符合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意义上对其内涵进行现代性的更深入的拓展,本文就是尝试从现代意义上对其进行解读,同时也就不再对其传统意义进行过多的赘述.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品质就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处历史方位、思想渊源及思维基点和指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从“感动中国”的视角下可以挖掘出深刻的价值基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根据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以人为本伦理观、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生态经济伦理观以及和谐伦理观这四条伦理原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  相似文献   

6.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可分为“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两个主要方面。把这一观念直接读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有失于简单。诚然,从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到今人的生态和谐追求未尝没有一线思路可通,但由彼而达于此,则需要审慎厘定所谓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也需要把“天人合一”纳入新的视野,通过切近的阐释予以义理上的疏导和引申。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土壤的滋养。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世代中国人所传承的伦理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并以其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对当代人类社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涵养和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本”、“均贫富”、“忠恕”、“乾健”、“天人合一”等精神,融贯了家国集体主义观念和儒家尊师重教等传统,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的体现,必将在现实中提升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处,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系统研究这一思想的正负价值,客观剖析其扬弃问题,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弘扬优秀传统,发展先进文化,在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的结合中,寻求促使传统与现代接轨、传统文化适应并服务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体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是以多元和谐文化观为指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看,统一战线是结成联盟的各方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包含丰富的统战人文资源,天地人和谐合一的本体论世界观,是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厚德载物的道德品格,是统一战线赖以形成的前提条件;贵“和”尚“中”的方法论,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个人修身处世的主要手段,突出了一种和合精神。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观念是统一战线的思想精髓,可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座右铭。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启动文化统一战线战略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有着千年之久的“法治”,语义纷呈。在近代,奠基于西方人文理性精神之上,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法治”理想深入人心,和宪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法治在当今中国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法治之路,必然深受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首先要扬弃传统文化中假“法治”行“人治”的工具论。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在借鉴吸收西方法治内涵和精髓,并努力营造“中国政体型法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本文主要分析天人合一与古代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通.分别从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和建筑三方面来一一论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促进了绘画的形成和发展,且渗透到了建筑理念中,它为这些艺术形式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一些艺术作品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以“五教”原则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和对道德修养的要求。要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到现实 ,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弄清它的文化内涵 ,解决这一问题更为重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既是文化深层的价值核心精神 ,又是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历史学家陈寅恪准确地把它概括为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具体地讲 ,就是尊重科学 ,尊重真理 ,容不得半点亵渎。找回失去的精神品格及其思想 ,等于是在文化深层构建价值核心 ,树立科学的信念 ,辐射社会各个层面 ,是社会各个层面全面理性化的文化多元价值选择。“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品格 ,规定了富…  相似文献   

17.
朱子和谐人格境界的提升是以“和谐”为精神指归和价值取向的,其理想境界是以“天人合一”、“心与理一”为主要特征,当前部分社会成员人格方面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应从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模式、以传统文化熏陶、以文艺作品化育、以道德实践熔铸、以自然美环境涵养等方面进行和谐人格的美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升华与结晶。从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大同"思想,到现代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都表明了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理想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内涵制约制度的设立及形式。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制度要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关联,其运行机制深受“天人合一”观、报应观、“无讼”的仁政观和盛世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慎刑”法律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使中国意识形态面临“非传统”与“新传统”的悖论.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传统又一次遭遇空前涤荡;另一方面人们日益渴望以传统重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同一性,30年改革开放也正在形成某种“新传统”.制度意识与意识形态主张之间的不平衡,伦理与道德之间的不平衡,市场经济观念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