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后情感主义和奇观/表演范式(SPP)理论模式角度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劳动力身份塑形所采取的新形式。不同于传统以经济、地域、阶级为划分基础,新的青年劳动力身份塑形依靠新媒体这一媒介,以品味和生活习性为划分标准,建立了一个以想象和表演为特征的新群体身份。这种身份打破了城乡、阶级等传统划分形式,是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主导力量和主流意识形态多方共谋的参与,消解了劳动力身份的对抗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对职工群体日常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新媒体成为职工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但当前大众媒介对职工的影响存在三大失衡:职工对新闻媒介的满意度与媒介对职工的影响力不相称、工人新闻的数量与庞大的工人队伍不平衡、工人对新闻的需求与新闻媒介的现状还有距离.为此,应加大对职工群体的报道,充分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学界对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增多,但是使用定量方法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CGSS2015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类型、是否外来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另外,在城市外来青年群体中,是否取得本地户籍对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城市青年独居群体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推进,而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独居倾向的差异性则是因为其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带来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群体是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医改方案中制定有青年群体的专项政策,务求扩大青年群体的医疗保障覆盖率,提升制度的运行效率。本文从医改法案的核心内容和前景出发,探讨和分析了法案对青年群体可能存在的正负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博微信时代,共青团的新媒体传播效果存在局限。面对十八大以来青年群体出现的年龄段更替、政治参与娱乐化等新特点,团中央在知乎与B站探索出一条新媒体工作的新思路,即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地位的更迭与平衡、更新传播符号扩大意义共识空间、细分用户多媒体平台联动发布,以提升知乎、B站等青年社区对共青团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以其信息的即时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更青睐于使用新兴媒体,更愿意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实用性强的信息,更注重新媒体的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应该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为依据,从打造新媒体集群,发布更关注大学生诉求的信息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活动,优化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强与大学生互动等方面着手,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村青年》2014,(10):46-46
近年来,共青团宜宾市翠屏区委主动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和接受程度高的特征,有效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及其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新机遇。团翠屏区委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QQ、微博、微信、手机APP等终端,向青少年提供了信息与交流平台。目前有全国青年交流群、共青办公群等供不同群体青少年交流讨论的QQ群40余个,团干官方微博56个,微信10个,微博微信粉丝数过万。  相似文献   

8.
《时代风采》2010,(3):32-3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新媒体的移动社交改变着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逐渐成为青少年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区隔效应"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圈子化交往及网络动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怎样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来建构自身的认同,如何区分彼此,遵循哪种活动规律,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香港言论自由程度高,"公民记者"和社群媒体活跃。自诩为"公民记者"的"港独"中坚分子,利用社群媒体发布"香港前途自决"等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言论,对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年一代造成负面影响。建立非官方建制社群媒体、加强"一国两制"正面宣传,确立香港媒体责任意识和个人公民意识,拓宽特区政府与香港青年沟通交流渠道等方式,有效改善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的误解,引导香港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1.
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加强校园新媒体管理和建设高素质政工队伍等措施能够增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新媒体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分析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点,寻找手机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中的优势,并进一步研究手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研究生基层团建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手机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基层团建工作中的作用,必然有利于增强高校研究生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邹瑞琼 《中国工运》2014,(12):51-52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方式和即时共享的功能特征逐渐成为职工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工会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创新工会工作的机制与方法。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会工作的社会条件(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会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青年》2014,(7):42-42
萧山区进化镇团委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共青团新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实现团的工作线上、线下同时开展,进而拉近团组织和青年的距离。今年“五四”期间,萧山区进化镇团委发布并启用了萧山区首个镇级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进化镇团委”,以订阅号的形式与广大团员青年见面。至此,包括官方徽博、QQ群、微信公众号在内的进化镇团属新媒体阵地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5.
青年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青年群体的又一处精神家因,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新兴平台,积极服务于青年的就业创业,是弱势青年群体利益维护机制的重要内容,是青年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是当代青年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的鲜明反映;给青年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给共青团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远大于挑战;高度关注民间青年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尽量消弭其负面影响,使民间青年组织更好地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既提升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度,也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传播上的失控、政府本身的管理缺陷、公众的非理性参与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在新媒体时代要构建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同时从新媒体、政府、公众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信息公开及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提高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和网民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渠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青年对自媒体的接受与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自媒体逐渐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自媒体本身所固有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碎片化等特点,对尚未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而言,无疑是他们正确认知社会的一大挑战。因此,亟需在顺应自媒体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自媒体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长效机制,以正确引领青年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袁东 《农村青年》2014,(8):49-49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需要挖掘,黄金需要熔炼。”团负青年是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的群体,那么该如何引领团员青年立足本职,青春建功、激情创业呢?我局团总支结合本职工作和本系统团员、青年特点,进行了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Cosplay(角色扮演)是当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新奇文化体验方式,是一种真人扮演动漫、游戏等二次元虚拟人物和情节的青年活动形式。其中的Cosplay扮演者被称为Coser。在对Coser群体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当代青年Coser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二次元拟真的有效庇护、青年文化集聚的自由发挥以及Coser外形的实践异变。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当代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可以为Coser群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青年劳动力供给 和分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扩张趋势,供 给不断增加;预测结果显示,从当前到 2035 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态势,特别是高校毕 业生数量增多和扩招积压效应叠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研究建议,可以从增强人 岗匹配度、优化就业条件、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等 4 个方面化解供给冲击和结构矛盾, 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