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留在中央苏区的共产党组织和红军,经历了从正规战(阵地防御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过程。项英、陈毅两位主要领导人之间,在战略转变这一重大问题上,先后发生了三次激烈的争论。笔者本着存真、求实的精神,对主力红军长征前后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陈毅与项英争论的历史情况及其是非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2.
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3.
(九)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一、主力红军长征后的政治环境由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没有被粉碎,主力红军乃于一九三四年冬,在江西会昌一带突围,离开中央苏区,实行万星长征。当时在中央苏区还留有部分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由项英同志领导,以坚持“保卫苏区”的方针。在长征的主力红军已远离苏区而转战湘、桂时,国民党仍然保有很大兵力在中央苏区进行“清剿”。我们的红军虽然在瑞金、会昌之间进行顽强的战斗,并消灭敌之第三师的一个旅。但由于硬拼硬打,不仅不曾挽回严重的局势,并且整个中央苏区都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4月中旬,蒋介石集中兵力向中央苏区大举进犯,用11个师分两路进攻广昌,企图从北面打开中央苏区的大门。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调集红军主力坚守广昌,由博古、李德赴前线直接指挥,调集红军主力一、三、九军团的9个师同敌人"决战"。在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红军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广昌已难以继续坚守。4月28日,红军被迫撤离广昌,转移到贯桥、高虎垴一线继续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1934年夏秋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颓势日显,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正在加紧进行主力红军实行战略突围的各项准备。接连不断的扩红、支前运动,使中央苏区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离开了家园。维系家庭、支撑后方的重担,主要靠妇孺老人承担,而红军家属则成了其中的骨干乃至顶梁柱。  相似文献   

7.
1932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红军主力会攻漳泉给厦门、福州两市委的信》.要求“火速派遣大批干部到那些农民斗争特别发展的地方去(如长乐、福清、连江、莆田、仙游等).发展这些地方的农民斗争与游击战争”。4月20日.中央苏区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一举攻克闽南重镇漳州城.歼敌49师大部.又乘胜攻取南靖、漳浦等县城,全省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8.
王阿寿 《世纪桥》2009,(12):33-37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任命项英、陈毅等为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负责人,领导江南苏区和游击区的中共组织及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9.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0.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1.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2.
罗炳辉是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长征时,他率领红九军团随红一军团之后,从侧翼掩护中共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春天,红军四渡赤水,挥师南下,抢渡乌江。中革军委指指示红九军团留在乌江北岸,迷惑、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渡江南进。 善于机动作战,素有“游击专家”之称的罗炳辉,率领部队在黔北老木孔、瓢儿井等地重创敌军,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长征后,除留下项英、陈毅成立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留下独立24师等1.6万多名红军将士坚持游击战争外,苏区的江西、粤赣、赣南、闽赣、福建等省及其所辖的数十个县,动员和组织了数万名党政机关干部和游击队员,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前后历时8个多月,尽管后来都失败了,但其历史功绩不能抹煞,不该淡忘。 红军主力长征前后中央和中央分局对群众游击战争的布置和要求 1934年9月13日,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前的1个月,中革军委发布“司字第44号” 《命令》,对苏区群众游击战争的组织领导作出布置。《命令》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从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以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坚持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底先后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为止。这段时间,通常叫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当时,由于党中央“左”倾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即中央主力红军退出江西中央苏区3个半月后,江西革命根据地就全部被敌人侵占了。留守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约46000余人,其中伤员约3000人,分散坚守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边、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边、闽北边、闽东边、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边、鄂豫皖边、鄂东  相似文献   

15.
李才莲:少共书记系安危 李才莲,1913年出生,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人,曾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留下以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组成的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分局,项英任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李才莲任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于1935年3月率部突围来到信丰县与大余县的边界地区—油山,并在赣粤边北山、梅山、油山之间的广阔山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了坚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7.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四川共发动了69次武装斗争,在重庆境内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这十个地方红军组织中,有的是党在军阀部队中进行工作发动革命兵变,有的是农民暴动与兵变相结合举行武装起义,有的是主力红军与地方游击队结合开展斗争;这10个地方红军组织中,一路红军、二路红军创立了根据地,川东游击军、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不得不率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就地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集中改编为新四军,成为反腐败斗抗战中的一支主力军。本书全面展示了这一波澜状阔的斗争场面,讴歌了一大批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全书共16章,分别叙述了原中央苏区以及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长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人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关于中央苏区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转移”.80年代后,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笔者认为,实行战略转移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一、关于思想准备.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以对黎川发动进攻为标志,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在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1934年春天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①.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形势日渐恶化.六届五中全会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书记处会议还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有关工作,政治军事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②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