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三讲”教育中,离开了批评和自我批评,“‘2讲’”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但是有些领导同志喜欢听赞扬溢美村至阿澳奉承之辞,而不喜欢下面的同志指出他工作中的缺点或失误,他们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一是闻过则恼,把对自己的批评帮助看作是“找  相似文献   

2.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然而,一些地方和单位却不敢真正开展批评,批评同志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采取吃“大锅饭”的方式,含含糊糊,非要把话磨圆了再说,讲虚不讲实,讲远不讲近,讲面不讲点。群众称这种现象是“一人有病,大家吃药”。出现批评吃“大锅饭”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多栽花,少摘刺,留着人情好办事”一类好人主义的影响。二是生怕被批评的同志翻脸,影响感情,影响选票,不讲原则讲关系。三是自身不过硬,怕引火烧身,自找麻烦。批评“吃大锅饭”,是一种庸俗的作风,是党性不强、党风不正的表…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不讲真话,问题就暴露不出来.明明这些问题存在还存讲假话.或者有些问题还在但肓目地吹捧,这不是政协本身的作用。参政议政,不讲真话,民众对我们也会很失望。很多话,其实你讲了也没什么事,我相信党和政府是愿意听真话的,听我们当面说总比听外面报告要好得多,一些话经过好几道,真正听到耳朵里的时候说不定都变调了。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8)
不讲"正气"、倒向"邪气",不触"灵魂"、倒向"皮毛",不顾"原则"、倒向"情面",不求"个性"、倒向"共性",不对"当面"、倒向"背后",不搞"批评"、倒向"表扬",这些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应具体从批评者自身的道德水准、对待被批评者的心态、批评方式等方面入手开展道德批评。  相似文献   

5.
《文予·道德)中说:“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古人把会学习和不会学习的人分为三类,善于学习的人里入神地听讲,第二种人是用心(即认真)听讲,不会学习的人则是马马虎虎地听讲。当然,三种人的听课效果也就大相径庭。要学好思想政治课.必须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切忌以下几种不恰当句听课方式:1.不听。有的学生上课时或无精打采,或可眼凝视、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甚至酣然入睡,对老师讲解的知识全然不顾、一无所知,此句听课…  相似文献   

6.
范丰 《群众》2009,(4):80-80
2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基层群众座谈会上,看到每个人面前放着几页纸.说道:“不要照稿子念,我要听你们讲心里话。赞扬的话不讲,省出时间多讲意见和建议。”听了总理的这句话,座谈会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批评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原则,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限效应原则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在我们的平时教育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后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其实第一次批评时,学…  相似文献   

8.
秦金敏 《传承》2011,(3):32-32
听真话,讲真话,本来是做人为官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年渐渐地难起来了,听的不善听,讲的不敢讲。时下,在许多场合讲些动听的假话空话,让大家皆大欢喜,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9.
高飞辑 《中国保安》2013,(22):67-67
职场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领导:一类是对下属勇于批评,却吝于进行表扬,尤其不擅长当面表扬;另一类则是只会表扬鼓励,却不敢也不会进行批评其实,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旧闻”: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检察干部麦子灿,给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措辞用语尖锐、尖刻:“我看你讲的重视群众来信采访也是漂亮话,是句空话!因为你只讲。没检查督促。”“我感觉到你还是一个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看完来信,习仲勋不但给麦子灿写了回信,诚恳地接受他的意见,而且在当时的广东省革委会会议上自曝来信,又给全省县以上党委和省直机关局以上负责人转发了来信。习仲勋说:“下面干部敢讲话,  相似文献   

11.
"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日前,《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上述话语则被视为朱镕基四大经典语录之一广为流传。笔者对这句话深以为然,领导干部重用"敢于当面反对自己、使自己下不来台的人",是一种大智慧。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这说明讲真话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讲真话,就会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11,(19):7-7
“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日前,《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上述话语则被视为朱镕基四大经典语录之一广为流传。笔者对这句话深以为然,领导干部重用“敢于当面反对自己、使自己下不来台的人”,是一种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秦金敏 《传承》2011,(7):32
听真话,讲真话,本来是做人为官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年渐渐地难起来了,听的不善听,讲的不敢讲。时下,在许多场合讲些动听的假话空话,让大家皆大欢喜,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确实,正如有些文章里说的那样,现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选贤任能的重要必要,世人皆知。然而,同样也是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选贤任能实际操作起来太不容易。那么,问题怎么解决,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略抒浅见。一、要坚持大处着眼,不凭一时一事下断语选贤任能,首先要正确识人,即对人才的德识才学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免失察误用。然而正确地认识一个人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比如,考察一个人,我们不能只听他说f些什么,还要看他干了些什么;不但要看他荣时某刻说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还要看他平常都说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不但要了解它表面上说什么,干什事,还要分析和把握他内心在…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明显特征,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环境恶劣和自然资源短缺;二是资金短缺和人口素质低。居于这一认识,政府有计划的扶贫行动更多力气是花在改变自然环境,注入农产品开发资金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方面,这些措施不可谓不必要。但是,这几年扶贫攻坚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是,投资效率不高。扶贫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政府的一种非市场行为,这样造成了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只问生产不讲销售、只强调开发不考虑市场。结果要么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方法论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并非象我们从前认识的那样,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哲学理论研究中最不清晰的问题之一。在进行深入广泛地探讨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忽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联系,把哲学割裂为理论哲学——世界观和应用哲学——方法论两部分,从而使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互不相干的两个东西,另一种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只存在叙述形式的差异,两者实质是同一个东西。这两种倾向,一个只讲区别,不讲联系,一个只讲联系,不讲区别,都有失偏颇,走了两个极端。对于第一种倾向,大多数同志持批评态度,但在批评过程中,对第二种倾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出现了一些理论偏差。  相似文献   

17.
批评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心理刺激和情绪波动特点的工作方式,素来被视为工作中的难点。教研员在工作中,总免不了要对自己的主要工作对象——教师实施批评。如何使诚意的批评既具有技巧性,又收到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批评类型。直面式批评。即对被批评者当面实施批评。这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批评方式。教研员实施这种批评,主要视其两点:一是思想性问题。有的教师的思想性问题,学校领导批评和疏导均不奏效,而教研员出面,运用情感和权威的力量,公正客观而又有针对性地进行批  相似文献   

18.
保永荣 《创造》2001,(7):48
最近下基层,听见有位党支部书记在讲评党员存在的问题时说:“有个别党员模范作用不太好,有个别党员说话不注意影响,乱放炮,还有个别党员损公肥私……”据了解,这种烧“温吞水”式的批评在一些单位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是屡见不鲜的。烧“温吞水”式的批评,据说很“艺术”:既不得罪张三,也不得罪李四,又让人觉得气氛严肃;受批评者既愿听,当领导的则也用不着调查了解,凭想象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列出几条;确有问题的同志自然要“对号入座”引起警觉,没有的当然不必注意。这种批评确实“保险”,确实灵活,似乎也很“艺术”。出现…  相似文献   

19.
被别人批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不愉快的经验。遭受批评时,挫折、沮丧、愤怒等情绪会接踵而至,甚至因此意志消沉,失去自信心。但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将批评转化为激励个人成长的一种正面工具,一方面可从中获益,不失为积极进取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一、坦然面对批评。面对他人批评,不要过于防卫,别人批评你并不表示一定是在攻击你,他可能只是在表达不同的意见而已,丢下你的武器,控制你的脾气,深呼吸放松自己,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地听听对方在说些什么。如果批评一再重复出现,你需要静下心来检讨一下自己,说不定…  相似文献   

20.
刘青 《人民公安》2007,(10):38-39
当时只觉脑子“轰”地一响,专家后来讲了些什么他便再也听不到了。他当时是怎么离开医院,又如何来到漓江边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