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因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元璋对下属既有苦口婆心的谆谆告诫,也曾毫不手  相似文献   

2.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于是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皇帝的这段话,后来有历史学家称之为“官人堕落定律”。  相似文献   

3.
《现代领导》2014,(10):44-45
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将被进一步打破。其实.古代也没有“铁饭碗”一说.很多官员端的都是一碰就碎的“瓷饭碗”。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在明朝。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4.
宗承灏 《人民论坛》2014,(13):78-80
<正>朱元璋查办案件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一竿子插到底,从哪儿来的贿赂,就查到哪儿,要求官员如实退赔。而对于造成的损失,朱元璋派人去各地追赃。各地官员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想尽一切办法去填补仓库的亏空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爆发。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朱元璋通过这件案子将大明朝的官场整个扫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4)
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治国安邦。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大明律》制定后。又颁发了《大明律例》,并发了《大诰》。让天下百姓户户备有一本,地方官员在乡间集会宣讲,为的是使天下人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6.
明洪武十五年,明朝发生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情。一个机灵的官员,从嗜血好杀的朱元璋刀下,居然苟全一条性命。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二月河,因为写过500万字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最近,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一本新书,名为《二月河说反腐》. 为此,《新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在谈到与官员的交往时,二月河说:"我跟他们讲过当官的四个层次:文天祥和焦裕禄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为光宗耀祖的官员;第三个层次是爱惜自己的羽毛,收敛自己的爪牙,清清白白的官员;第四个层次就是以公器谋私利的官员."  相似文献   

8.
李春城落马 李春城有几奇,一奇是第一个在十八大后落马的高级官员。二奇是中央候补委员被取消后又当选,可没几天就落马。三奇是曾被中央定为问题官员,有不重用、不追责之结论,可又被重用的官员。四奇是在成都市委任上被老百姓褒贬不一和政商界有很多交往的官员。五奇是独断专行,是第一个被老百姓起外号的成都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治贪,下手虽狠,却也见成效。当今一些官员前仆后继地贪.就在于对法缺少畏惧之心。  相似文献   

10.
刁仁德在《经济学消息报》2009年11月27日撰文指出:怀念朱元璋的反腐力度似乎不属捕风捉影。朱皇帝执政伊始,不仅严禁官员下乡,并允许农民抓捕下乡搜刮的官员押解送京城(今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小康》2004,(8):8-9
阜阳大多数官员还是不错的 看完贵刊第7期的《重建阜阳官场》,我内心感到 很难受。从1991年毕业,进政府机关,到现在已经有13 年了。这13年来,我亲眼看到不少人爬上来,又跌下去。 王怀忠被判了以后,我们在办公室私下里说:大痛之后, 也该轮我们阜阳换换"风水"了吧?没想到又出来劣质奶 粉事件。一批批的记者,在市政府大门口进进出出。不知 道我们这些阜阳的官员,又该被他们怎么说了。 其实,我个人觉得我们阜阳大多数官员还是不错的。 这几年,阜阳连续"出事",最大的受害者,除了老百姓 以外,其实就是我们这些下级官员。他们把阜阳的官声败 坏成这个样子,害得我们这些无辜者也跟着背骂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公车作为官员的代步工具,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对各级官员的公车配备、使用制定了严格制度,严令官员多乘马、车,且切实执行。但是,明代中期以后,各级官员日益逾越礼制,普遍使用轿,且仪仗、装饰竞相奢华,公车腐败现象越发严重,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3.
叶凯 《小康》2004,(3):58-59
《手机》讲述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问的信任危机。官员与官员的手机呢?在他们的手机里又会隐藏些什么样的秘密?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20名官员。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开国之初立下酷刑:贪污银子50两一律处斩;贪赃60两以上枭首示众,并剥下人皮,置于官府公座旁边,以警示官员。但最终还是挡不住日后“百官共腐”的狂潮。  相似文献   

15.
传说当时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家便举家庆贺:又活过了一天。既然腐败的原因是元朝时的“精神污染”,朱元璋认为归根结底的办法是思想教育,既然和风细雨式的“化民成俗”不起作用,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强制性的全民思想教育活动,用大量血淋淋的案例警示官员和百姓。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惩腐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称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是“帝王家谱”对他的评价,且姑妄听之。然立国之初,民间便有洪武前“行三十年杀运”之说,也见得朱元璋的名声不太好。其实,朱元璋“行杀运”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就是功臣和官吏的腐败,而且腐败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安社稷的程度。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昭告天下:“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饱受官吏欺压和饥寒流离之苦,又经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艰苦俭朴的…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古称钟离,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国不久,朱元璋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凤阳则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小地方定为中都,这实在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凤阳经济落后.又“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定都之地。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自己的故乡将成为未来的正式首都,南京将降为陪都。朱元璋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凋集百万民夫,选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异常雄壮华丽。  相似文献   

18.
泉水叮咚 《传承》2008,(3):44-45
朱元璋命令:官吏贪赃到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仍处以剥皮之刑。贪污官员处死后,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可是贪官的头是杀不完的,就像"割韭菜"一样,根不除去,割去一茬,又长上来新的一茬。  相似文献   

19.
吴思  SunKing 《小康》2004,(1):74-76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讨过饭, 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 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他当然 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 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 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抗贪污受 贿的诱惑。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 的利害关系账。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官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候鸟官员”。这类官员和“政党共进退”,政党在选举中获胜,他们就做官,选举失败,他们便离开官场。比如,如果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大选中获胜,现总统布什和他的部长们则必须让位于克里的班子。就克里来说,他聘请何人人阁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政治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