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以中国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上述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并未能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应主要不是提供形式或话语的支撑,而更多地是它作为基本国情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方法论"层面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经验性"质料"。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内容而非形式上,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开,这种现实层面的影响并非是"博物馆学"的象征意义与直接话语表达形式的供给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2021,(4):75-82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并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互相推进,但历史与逻辑的进程并不完全一致,主体也不完全相同,性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只从广义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一体的,或者说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割裂开来,而应把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看作是一对文化矛盾并努力化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7.
李建勇 《理论参考》2009,(11):43-44
一、符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何处理好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霞 《理论参考》2009,(11):45-4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周”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概括历史经验,可以清晰看到,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总结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玲 《理论导刊》2019,(9):72-78
文化是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因素。文化在本质上标志着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革新实质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革命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构筑了红色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了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补,利于广大妇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通俗化、民族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6)
不同国家现代性的建构形式必然相异,中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表现形式,过程中更是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指导而开展。文章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进程进行论述,归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关联的时间坐标。其次对中国现代性建构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作用加以总结。确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具有帮助价值择定和推动文化转化的特殊作用。最后,以动力作用为视角,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作用逻辑,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认真而深刻地反省、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命题的深层意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深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学热、读经热的今天,人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就哲学来看,这种情况本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尽管获得了新的理论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困难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保持主流形态的地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不仅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中国化命题内涵本身的反思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了以下四篇文章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付吉佐 《学理论》2013,(23):3-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其实际效果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传月 《理论探索》2007,7(2):28-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形式,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实事求是、小康理想、重民、重德以及与时俱进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学说。文章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理论特征,旨在挖掘冯契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群众路线以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为历史渊源,所蕴含的"知行合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中国政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进的,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共产党发展、革命进程加速、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创建等方面。在考察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时,必须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给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艳 《学理论》2012,(28):56-5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史。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但又是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