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国两制”是涉及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全新的政治现象和科学概念,对宪法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首先,“一国两制”为国体和政体学说增添了新内容。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这是国体和政体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政体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这是国体和政体关系的不一致性。“一国两制”为国体和政体关系的不一致性增添了新的内容,即国家在国体和政体不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法国、俄罗斯政体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总统制是一种独特的政体,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的特色,它不仅使法国走向了强大和稳定,也使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逐渐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可见这种政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就是通过对半总统制的主要践行者法国和俄罗斯政体的比较分析,来探索一国在进行政治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共同规律,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宋睿奇 《法制与社会》2013,(11):181-182,185
近代浙南地区宗法制极为发达,族田占总耕地比例很高。为了防止族田被盗卖和侵夺,浙南宗族通过契约保护、族规保护、官府保护三个方面来保障族田的地权稳定,这些措施有力地避免了族田的流失,使得族田直到近代社会依然保持了良好上升的发展趋势,这就为宗族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近代乡土社会中宗族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尼科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擘,其富有创见的现实主义国家政体学说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人研究和把握西方政治理论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从理论前提看,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是建立在对现实人性深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研究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不能不联系他的人性论。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体学说有一个比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 作为一位注重实际、强调实效、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近代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相似文献   

5.
《政府法制》2011,(32):11-11
在现当代社会政治理论中,争议最大而又无法绕过的概念,大概要数“民主”。近代以后,民主已经从一种少数政体变成多数政体,从原先的异常政体成为现在的常规政体,从源于西方的政治制度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当代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声称自己是民主闰家。但是尽管如此,对究竟什么是民主,如何评价民主,学者和政治家之间的观点不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针锋相对。对民主的争论,不仅发生在国内知识分子之间,而且也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6.
对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进行区分是何华辉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本文认为,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的确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相同的政体,可以有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西方学者的政体观中并没有将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划等号;马克思恩格斯严格区分了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这两个概念。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又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8.
引言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是一个与西方近代法无缘的封闭式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治政府以前的德川幕府是以地方武士为中心的政体,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强权政治和军事手段在亚洲取得了稳定的滩头阵地后,于19世纪中叶开始觊觎日本。英国、沙俄、法国等都试图用武力打开日本的大门,但未能成功。1853年,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培理(M.C.Perry)受当时美国总统费尔摩(M.Fillmore)派遣,率舰队开进东京湾内的浦贺港,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开港通商。当时的德川幕府面临着民族独立和封建政体即将瓦解的双重危机,在维持独立还…  相似文献   

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这种论述的基础奠立在对自然状态的研究之上,而其目的是为了给分权理论作铺垫。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根据统治者人数的不同,他又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政体与贵族政体两类,并且深入研究了不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孟德斯鸠在政体理论的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值得关注,人们对他认为什么样的政体更符合正义这一问题见仁见智,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可能对现实政治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是一个与西方近代法无缘的封闭式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治政府以前的德川幕府是以地方武士为中心的政体,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强权政治和军事手段在亚洲取得了稳定的滩头阵地后,于19世纪中叶开始觊觎日本.英国、沙俄、法国等都试图用武力打开日本的大门,但未能成功.1853年,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培理(M.C.Perry)受当时美国总统费尔摩(M.Fillmore)派遣,率舰队开进东京湾内的浦贺港,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开港通商.当时的德川幕府面临着民族独立和封建政体即将瓦解的双重危机,在维持独立还是沦为殖民地,继续闭关锁国还是开国接受西方制度之间,最终不得已选择了接受不平等条约,放弃了锁国政策.[1]在此之后,倒幕运动、版籍奉还、[2]废藩置县等一系列变革接踵而至.及至明治天皇即位,包括政体改革在内的所谓明治维新正式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1.
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制定了多部宪法文件。我们考查其条文,发现其中杂糅了美、德、法等多国元素;制宪者在移植外国制度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甚至有所"创作"。这其中一大创作便是融会贯通各国宪制,对议会主权原则作出重大修正与改良。具体而言,在政体的选择与混合、制宪权的归属、宪法解释机关的变动三个宪法重大问题上,近代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摸索,居然与欧美"先进范式"相较毫不逊色、走到了比较宪法的前列。尽管在制宪事业上有所"创作",近代中国并没有将纸面的制度落实为宪法实践,但这并不能抹杀近代中国制宪者的智识贡献与宪制创作。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他的政体论在西方宪法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时至今日,学界对他的政体论的研究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观点多有偏颇,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拟从政体优劣论、政体要素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东亚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政体在政治集权、经济自由、开放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飞跃和社会发展。虽然新权威主义政体并不排斥民主和法治,且宪法均获得了名义上的权威,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战略,东亚国家政治结构呈现出民主工具主义和"国家主义法治"的症状。在20世纪末期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东亚各国通过立宪主义的方式实现了民主主义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的“共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在近代西方宪政意义上是指这样一种政体 :政府的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民大众授予的 ,执掌政府权力的人员应向人民负责 ,并且其任职期限是明确固定的。而民初国人由于受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对“共和”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这是民初宪政迟迟不能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季金华 《政法论丛》2006,46(4):24-32
政体演化的理想类型与法的现象历史演进模式密切关联。划分政体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政体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人类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可以划分为集权政体、分权政体和整合型政体三种理想政体类型。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集权政体类型;建立在商品经济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分权政体,而整合政体则表现为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政体、古罗马共和政体以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政体。  相似文献   

1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中国近代第一种中文期刊,鸦片战争前在许多文章中以西方立宪背景介绍了宪法观念中的自由,涉及西方多个国家的自由传统,以及自由和专制之间的冲突。并且以专文的形式介绍了英国的自主之理,内容涉及英国政体和法治,而且文中从天赋人权出发,列举了几项基本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17.
政体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反思政治生活时的一个恒久主题。政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政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陈颐 《法学》2014,(11)
"公民—城邦"体制是早期西方文明留给后世最主要的遗产之一。而建立在人的先在性、人与公民的区分以及政制民主制上的近代"公民—国家"体制大大地拓展和强化了古典的"公民—城邦"体制。近代"公民—国家"体制赋予了国家令人畏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对于近代"公民—国家"权力的限制难以全然依赖政制民主体制,这是近代"公民—国家"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借助于多重政制与社会重建,反思近代"公民—国家"体制,有望维持和保障独立自主的人的和谐共存这一近代革命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毛泽东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主张,并且对"民主共和国"的政体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成为毛泽东政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盛立宇 《法人》2013,(7):86-87
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任芷田发现,中国艺术家大规模"赶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光环退去。他个人不寄望这个舞台成名,反是观察世界,发现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水准的距离,这方面的收获更多。威尼斯对他来说,已经只是另外一个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