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德义 《求索》2007,(9):143-145
“道”、“无”、“有”是《老子》本体论研究的三个层面。“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之有形无实的存在称之为“无”;“有”生于“无”。这与黑格尔为代表的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西方哲学体系相比较,其论说要严谨与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本体论认为,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由之构成、万物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是“在”的问题。由此海德格尔重提了“在”的问题并深究了“在”的意义,批判了无根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反转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方向。而当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并找到了人(Dasein)这个“此在”的时候,他的有根的生存论思想终于建立了起来,从而也就完成了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单连春 《前沿》2008,1(5):17-19
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就是追求一种有境界的生活,包括对精神文化的选择。本文首先从精神文化发展观的不同解说着手,论证了精神文化的发展路径遵循着由形而上学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由对立到融合、由融合再到境界的一种路径指向。  相似文献   

5.
王强 《求索》2008,(11):118-120
《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暗含着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的转向,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吸收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和气论。“道生法”的命题包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为对“阴”与“阳”的反思。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模范所构造,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性格。而《黄帝四经》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外展开,“阴阳”成为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由动力又逐步转化为宇宙生成的法则,以此来完成了“道生法”的宇宙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6.
“为”始初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做事时的意向、动机,以及因而产生的支配行为的目的。《老子》论证了“无为”与“道”、“自然”的密切关联,从中可知“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的结合体,主要是指顺自然而为、不妄为,天地万物都依“道”而为,没有多余的人为因素加入。而“有为”则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出现,是《老子》“无为”思想展开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产生以来,物质与精神(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便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史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后,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相似文献   

9.
刘晓玲 《湖湘论坛》2002,15(6):15-16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首创了唯物主义地解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先河,科学地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道、气和合生物的二元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辉 《湖湘论坛》2011,24(1):116-121
学界或认为庄子的道、气是一物二名,或认为道是某种难以描述的精神实体,但又一致认为道是生物的唯一本源。我们认为,庄子的"道"指无形的规律、原则,"气"指细微的物质颗粒。庄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天地万物是由道和气相互配合共同造就的。准确地讲,就是在道的无意识地支配、安排下,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万物。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哲学即道的哲学自称齐物论,是继承老子的观念而发展的。“道”是在其齐物论中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所谓齐物论,就是认为天地万物变动不居,亦此亦彼,是同一的;世界的根源在于一种变化无常,无声无形超乎名相的气,即道,道即一,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道是自存的,自本自根。柏拉图的哲学是理念的哲学,是从苏格拉底那里直接继承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认  相似文献   

12.
王洪平 《人民论坛》2014,(9):209-211
老子哲学以“道”为本,具备唯物主义精神,但又区别于绝对的物质观。老子崇尚阴阳,《道德经》是一本充满辩证法的伟大哲学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得益彰。同时,老子的政治学说带有民本思想,追求“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古典表达。  相似文献   

13.
王天玺 《创造》2014,(8):50-53
正真正的世界强国不仅是经济和军力的强大,而是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精神是与物质处于对立统一关系的一个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只是一具物质的空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它很难在天地间存在下去。中国模式,不仅有自己看得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且有自己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文明。真正的世界强国不仅是经济和军力的强大,而是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即在基本生产  相似文献   

14.
老子解释的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的道,实为现代科学“对称性原理”所证实。功成身退,不欲见贤的理念在美国建国先贤那里已作出了卓越的实践,这是为世界人民所瞩望的普世价值。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研究潜意识的科学方法,而潜意识的最早发现者却是中国的老子。语言有局限,谎言是灾难,只有同真人相处,无言也会得到感化,这同黑格尔、尼采认为文字乃迷悟之源毫无二致。庄子没有像尼采一样宣布上帝死亡,但否定大圣和权威的态度与尼采如出一辙,由此也可看出他为了内心的现实,任意驱使古今人物“以适己”,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自我”有惊人相似。  相似文献   

15.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如是说。 “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隔两千年数万里的两位智者发现了相近的道理,却经历了不同的实践之路。老子的中华重道而轻器,终因挨了洋鬼子利器之重击,方发愤重“器”以自卫自强。爱因斯坦所在的西方则争相把科学引向重器之科技而轻道,如今更趋无道,正以空前之速破坏自然和谐与人类和平。故爱因斯坦惊呼:“科学越发展就越没有人性。”我认为他所说的科学实为科技而已。因此未来的世界,如要恢复和谐与维持和平,唯有以道制器,以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公德约束统领科技,才合乎人类生存的…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讨论主要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历史传统、实质和当代价值”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当代价值和发展走向”等问题展开。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一讨论的成果 ,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认识。  一、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历史传统、实质及其当代价值  杨玉昌认为 ,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是由柏拉图确立的。从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哲学命题开始 ,古代形而上学就已经从这种始基的…  相似文献   

17.
辛雷乾 《前沿》2014,(9):54-56
“无”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词汇,海德格尔由“无”入手,阐述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存在,同时也证明了“无”其实是属于存在的,无即存在的不在场。同时因为无,我们才需要一个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玄奥而精深,本 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无”的形而上含义的分析,结合 “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与西方关于“存在”及“本原” 思想的比较中,揭示老子的“无”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