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埔》2013,(3):44
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黄埔军校也随之结束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史专家陈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得来的数百名当事者的口述资料,以第二十三期学生的军校生活和起义为基本线索,于1992年写出此书并出版(当时书名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后多次在海内外印刷和再版。该书展现了大陆即将全部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黄埔军校的历史巨变和成都的社风  相似文献   

2.
陈宇 《黄埔》2012,(4):50-53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是大革命时期军校的最后一期毕业生,在整个黄埔军校史中占据显著地位。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知名将领,共产党军队中的20多位著名将领,都是黄埔四期生。在共产党军队里黄埔四期生的堂堂阵容之中,还有一位开国将领应当列入,他就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省港工人大罢工、百色起义、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3.
雍玲玲 《黄埔》2007,(3):39-41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传记还是黄埔军校的文史材料,关于“鲁迅与黄埔军校”的记载比较少,只有鲁迅在广州时被邀请去黄埔军校进行演讲,记录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鲁迅和黄埔军校最有渊源的联系也就这次“鲁迅造访黄埔军校”之事。  相似文献   

4.
正曾购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读党史》小册子。第一辑是《从望志路到南湖》,第二辑是《国共早期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其中,第二辑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生的事情。而且说,当年的毛泽东,就是黄埔军校的"招生办主任"。我到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其他资料,证明确有其事。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5.
董入法 《黄埔》2014,(6):101-102
徐希善,1913年6月27日出生,今年101岁,江苏赣榆人,黄埔军校15期毕业。原民革连云港市委会副主委,连云港市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第七届常委(第七届兼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6.
高边疆 《黄埔》2009,(3):62-63
现任鞍山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谷云鹏,黄埔军校二十三期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二中队毕业,1949年12月参加起义,在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学习,复员至鞍山,先后在鞍山十二中学、三十九中学、第二中学任教,获高级教师职称。1988年退休后,他被推选为鞍山市黄埔军校联络组驻会副组长。1991年,被选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5年6月,被选为会长至今。他到市同学会工作时,就立志:誓为黄埔献真心。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6,(1)
正第二次东征前,钱大钧任黄埔军校参谋长,并任教育长,负责黄埔军校的教育与训练,还兼任教导第3团团长。在第二次东征结束后的1925年12月20日,黄埔军校呈请调任钱大钧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副师长(师长何应钦),兼任司令部参谋长。12月22日,钱大钧正式升任该职。不久,何应钦接替蒋介石出任第1军军长,钱大钧也接替何应钦担任第l师师长。此后,军事生涯发迹于黄埔军校的钱大钧在国民革命军中  相似文献   

8.
黄埔情深     
聂力 《黄埔》2007,(1):18-19
黄埔,是广州郊外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所军校会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同心协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北伐,为结束军阀割据立下大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殊勋。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爽爽 《黄埔》2014,(1):76-79
我的父亲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县。父亲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从此,父亲开始了戎马生涯。  相似文献   

10.
元非 《台声》2009,(3):41-41
1939年2月22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协助下,台湾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李友邦,以流亡闽北一带的台湾同胞为基础,在浙江金华组建一支由台胞组成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  相似文献   

11.
黎惠东 《黄埔》2009,(4):44-46
中国第一家革命博物馆是1926年由黄埔军校创办的“革命博览室”,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黄埔军校于1926年11月开始筹建,目的在于纪念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先生,主要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它位于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座现在被群众习惯称之为“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师生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的两层小洋楼内。  相似文献   

12.
金绮寅 《黄埔》2006,(4):29-29
黄埔军校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批精英。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3.
陈予欢 《黄埔》2013,(6):56-59
方鼎英是黄埔军校初建时期有过重要影响与作用的著名军校人物,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行校长等职,主管黄埔军校入伍生教育与训练,其在军事与军校教育方面造诣颇深。  相似文献   

14.
吴亚明 《黄埔》2013,(2):76-81
一、黄埔军校历史图片展在高雄开幕 “秉承中山思想,光大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历史图片展1日在高雄市开展,本次展出的200多张图片分黄埔岁月、军校变迁、彪炳史册三个部分,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15.
曾庆榴 《黄埔》2007,(4):42-45
黄埔军校的第一至第六期,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大批中共党员在军校工作和学习。为研究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与党组织的历史情况,近年来笔者对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党员作过一些考查,现将目前所能辩认的前六期的中共党员(可认作是黄埔军校教职员或学生,且为1927年夏秋以前已加入共产党者)的名单开列如下,并对各期党组织情况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6.
曹景滇 《黄埔》2012,(6):66-68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建立的军事政治学校,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中共在黄埔军校设有支部、特别支部和党团领导小组,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在军校的中共组织不公开,除少数领导干部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外,大多数中共党员的身份是秘密的。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的党员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都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成为跨党党员。在黄埔军校和在校军、国民革命军中各级党代表多数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  相似文献   

17.
“余一生无私产亦不知有私产,私产者即我唯一之黄埔军校耳!”这是蒋中正自述他对黄埔军校深厚情感的言语。蒋先生得以崛起中国,确实也是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是“联俄容共”策略下的产物。成立初期,学校体制参考苏联红军,课程也是由苏联顾问指导(除强调战法与技能外,更重视政治教育),此外,苏联还提供一些财政、人力上的支持。这批军校生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以谋统一中国的基石。蒋先生依靠这一支子弟军完成了东征与北伐,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逐步攀升为国民党领袖级人物,超越党内同盟会时代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军一体是创校初期黄埔的特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代表,也是当时军政府的财政委员,军校的庞大开销常靠他支持。据记载,有一次军校未能凑到伙食,面临断炊,当晚需到廖仲恺处拿三百块钱,买米运到黄埔,第二天才有饭吃。类似的困窘还有武器不足,“当时兵工厂的厂长还是我们革命党的一个党员。他奉大元帅的命令才偷偷摸摸地用两三个月的苦心偷了五百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可谓筚路蓝缕。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黄埔师生的干劲,随后的两次东征与北伐都是以这支军校师生为主力。  相似文献   

18.
卜穗文 《黄埔》2010,(3):37-39
大革命时期,中共派出大批重要干部参加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担任军校的重要领导职务。在第一期教职员中有周恩来、曹石泉、徐成章、胡公冕、茅延桢、金佛庄、严风仪、郭俊等中共党员;第二期教职员中有周恩来、鲁易、谭其镜、  相似文献   

19.
陕埔 《黄埔》2013,(6):64-64
尹士悦,1913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36年.在山东齐鲁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尹士悦得知黄埔军校招生。随即报名,通过考试后成为黄埔军校十期生。1938年开始,尹士悦先后在广西柳州和云南昆明学习飞行.两年后前方需要领航和轰炸员,尹士悦又被安排到“侦炸班”学习。1941年毕业时,成绩突出的他被分配留校,拟任教育副官。但尹士悦认为好男儿应该奔赴抗日最前线,于是主动请缨去空军部队.上抗日的第一线。得到批准后,他随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担任轰炸员,实现了“奔赴抗日战场”的心愿。  相似文献   

20.
史兰 《黄埔》2014,(1):80-81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