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学的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的品格是对法学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的阐释。法学是“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是关于法学的价值论阐释 ;“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是对法学的本体论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法学对依法执政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是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正义之学、权利之学,对依法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学为依法执政提供文明的执政理念、构建最佳执政模式、合理配置执政资源、营造良好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行依法执政,必须重视和发挥法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最近研读了周少华博士发表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上的“学思论说”《书斋里的法学家》一文深受启发。我感觉到,该文作者带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强调法学家应走到中国伟大实践的前台,希望在历史的震荡中应该能看到法学家的身影。以此为支撑,他叙说了法学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4.
陆申(以下简称“陆”):《法学》杂志50年代创刊,不久即遭停办,80年代再度复刊,历经几番风雨,走了一段很不平常的路。张老师,您亲身参与了《法学》的复刊工作,又曾长期负责《法学》的实际工作。请您谈谈《法学》在50年代的一些情况,好吗?张传桢(以下简称“张”):这些年我退下来后,抽了点时间对50年代《法学》的历史沿革特别是遭受停刊厄运的那一段历史作过一些考证,那我就主要来谈谈这一段吧。陆:愿闻其详。张:《法学》的前身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当时是季刊,共出版了三期。到了1…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的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根本法.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自己独有的品格.从宪法的价值论阐释,也即宪法的功用阐释,宪法是立国之法、治国之法和强国之法;从宪法的本体论阐释,宪法是权利之法和权力之法.  相似文献   

6.
1957年,华东政法学院青年教师黄道同志在《法学》第二期发表了《略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一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发表“无罪推定”原则的文章。从此,无罪推定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与黄道教授的人生旅途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7.
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法学期刊与法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1日—24日在北国春城长春市召开。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胡宪武副局长、吉林大学校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吉林大学副校长赵继先生、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徐卫东教授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法学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法学杂志》、《河北法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子系统构建了新时期党执政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法学作为一门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 ,以其固有的多种理论和实践的功能 ,对党执政理论体系的七个子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汪习根文《政治与法律》(沪)2001年第1期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迈向21世纪之路的必然选择。法学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治国之学的科学活动,要承担法治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一、依法治国给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秘机遇,主要包括:对法学教育体制的挑战;对法律知识结构的挑战;对法学教育目标的挑战。二、科学技术大发展给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21世纪将是科学空前大发展的时代,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高科技迅猛发展; 二是各门学…  相似文献   

10.
陶威(以下简称“陶”):郭教授,上次您在关于“权利本位”的争论的谈话最后,提到Z教授在《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批判性长文,引起了一场小范围的、局部的论战。你所讲的“小范围”“局部”是什么意思?郭道晖:(以下简称“郭”):这是说,由他挑起...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发表的陈恢先生与张光博先生商榷的文章,题为《是“正确百降”还是误导》(以下简称陈文),拜读之后,颇感震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愿就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一、陈文是针对张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提出商榷,字里行间竟带着莫大的情绪,什么“发表社论”、“口气过大”等等,这究竟所谓何来?依读者之见,张文不过是谈了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家之言.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2.
更新宪法学研究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以适应民主宪政发展的需要,已引起宪法学界深切的关注,不少学者的探索已取得可喜成果。《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的童之伟同志《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的文章(以下简称《重构》文),正确地提出了需要界定宪法学体系逻辑起点的问题,并独创性地推出了“社会权利分析方法’和对重构宪法学新体系的看法。文章探求真理的勇气甚为可嘉,但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却有诸多缺失。笔者在此特提出一管之见,求教于作者和学界同仁。 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重构》文的观点和便于阐明问题,必要时我们将联系童之伟发表在《法学》1994年第9期上的《宪法学研究方法之改造》一文(以下简称《改造》文)的相关论述一并予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法学“现代化”,以及法律“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的话题很热。有人说,法学“现代化”是我们的前程。世纪之交,以至于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法学“现代化”。甚至不止一次地成为相当规模的全国性研讨会的主题。而且不只是法学“现代化”,同时还伴随着法学“国际化”和法学“多元化”。可以说是以法学“现代化”为主体的法学“三化”,很时兴。法学“现代化”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主张法学“现代化”的同志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出于要求法学加快发展步伐,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他们的愿望是好的…  相似文献   

14.
读白云君的《也论法的重心——与张恒山君商榷》(载《政治与法律》89年第2期以下简称《也论》)一文,感到惊谔:白君“举双手拥护”的“权利本位”说与我们所知的其他大多数法学同仁所赞同的“权利本位主义”法律观竟大异其趣。在白文与之商榷的口法的重心何在?”(以下简称《重心》)一文中所评述的“权利本位”的法律观是和“个人本位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种法律观是对客观法本体的一种较为浅层的认识。而白文所拥护的“权利本位主义”的实际内容是“国家权力本位主义”,并且这种“权利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15.
时下,法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学科,然而,究竟什么是“法学”?这恐怕是首先需要追问的。依据常识,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这样的认识当然不错,但毕竟不够真切,多少显得过于笼统、过于空洞、甚至大而无当,至少,它不能告诉我们,“法学”作为一门科学究竟...  相似文献   

16.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论“法盲”     
最近,许多读者纷纷给《法学杂志》编辑部来信,倾诉“法盲”之苦,呼吁法学界加以重视,承担起“扫除法盲”的任务。黑龙江省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在信中写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家都很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生活,包括我这个退休工人在内,就很想学点法律知识,想弄清加强法制与实现四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学会运用法制武器同那些破坏安定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但苦恼的是对法律一窍不通,没有人组织和指导我们学习,也不知啥时能摘掉这顶‘法盲’帽子。我们是很喜爱《法学杂志》和《中国法制报》的,觉得这是我们学习法学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建议贵刊开辟一个‘大家都来学法学’的专栏,为加快四化建设承担起扫除法盲的责任。”读罢,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前的法学界,想起了法学界所特别关心的以法治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邱昭继 《法律科学》2008,26(6):32-39
概念分析是现代分析法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概念分析通过区分概念和范畴的逻辑结构或必然与本质属性来探求我们的世界的某些方面的真。法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方法源于早期分析法学的分析传统和日常语言哲学。自H.L.A.哈特把日常语言哲学中的概念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研究之后,这种方法在现代分析法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法律是什么?”和“权利的性质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必须借助概念分析的方法才能回答。概念分析可以用来探究法律命题的真。运用概念分析方法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是一种求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读者的观点来看,《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排起名来,不上不下,中不溜儿。所以它名列"百强",却非"最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要害在于其篇目英译远不如法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生效,公民、法人的版权权利得到正式确认。但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未颁布过版权法,时至今日,对版权也未立法予以解释。究竟什么是版权呢?《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解释说:“版权,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物所享有的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回顾版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参照目前国际版权立法界的普遍理解,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笔者不揣冒昧,对《法学词典》的这一解释提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