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植 《法制与社会》2012,(18):122-12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职务犯罪也相应地日趋智能化、技术化,运用传统的侦查手段和措施难以更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其中专门增添了"技术侦查"一节,赋予检察机关运用技术侦查措施侦查部分职务犯罪案件,为我国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措施的构建打下了夯实的法律基础,有利于强化检察机关惩治职务犯罪的司法力量,更好地打击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
侯彦林 《法制与社会》2013,(22):264-266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本次刑诉法修改是继1996年刑诉法修改16年后的第二次修改,涉及条文多,修改幅度大,必将给检察机关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机遇和挑战。对此,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应对。转变倚重口供的传统观念,修改刑事诉讼规则和出台司法解释,并且,充分保障律师的辩护权,严格执行讯问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李建国  张建兵 《河北法学》2012,(12):195-197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设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五个条文,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新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将技术侦查措施的授权从普通法律提升到国家基本程序法的高度,是惩治职务犯罪的现实需要,符合强制侦查法定原则,兼顾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需求。结合新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中运用技术侦查措施的一些相关问题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2010年12月20日,我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家咨询委员列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聆听了曹建明检察长的讲话,很有感想,颇受启发。曹检察长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的力度。我以为,这在当下中国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而职务犯罪侦查的信息化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且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乔治 《法制与社会》2013,(4):124-125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刑事诉讼法》较之以往其内容有了较大的完善和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新刑诉法视角下侦查监督权的理解以及其司法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检察长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加大办案力度为中心,以转变侦查方式、调整办案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查处率和遏制力为目标,严格贯彻执行修改后刑诉法,全面加强侦查手段现代化、侦查机制一体化、侦查活动规范化、侦查管理科学化和侦  相似文献   

7.
1997年6月,公安部在石家庄召开刑事侦查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刑侦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给跨入新时代的公安工作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习时所获得的经验,对当前刑侦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刑侦体制历史的回顾和当前刑侦体制的利弊;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深化刑侦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日,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召开,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能为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服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服务侦查工作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李凌峰 《法制与社会》2012,(27):20-22,27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几易其稿终于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是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大修”,修改条文逾百条,对原刑诉法在犯罪嫌疑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技术侦查、律师提前介入刑事诉讼等重要环节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更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妥善解决了司法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对于有效地惩罚犯罪、有力地保障人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随着新刑诉法的颁布与实施,职务犯罪侦查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并领会新刑诉法的精神,克服该次修改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的困境是司法界尤其是反贪一线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侦查效益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惠华 《政法学刊》2007,24(3):36-39
侦查效益反映的是侦查收益和侦查成本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而侦查成本是投入侦查的基本资源,有侦查的经济成本和侦查的权力成本之分;侦查收益是侦查的物质性收益和侦查的非物质性收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侦查管理就是以破案为目标的组织利用侦查资源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它针对特定案件侦破活动的管理,不包括侦查机关日常的组织行政管理。可以从案件侦破流程、侦查要素、具体侦查行为三个层面考察侦查管理。侦查管理学应为公安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公安学的三级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侦查管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几易其稿终于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该草案对原刑诉法在犯罪嫌疑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技术侦查、律师提前介入刑事诉讼等重要环节进行了修改,其颁布势必对职务犯罪侦查产生重大的影响,职务犯罪侦查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并领会新刑诉法的精神,克服该次修改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的困境是司法界尤其是反贪一线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当前侦查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对"侦查概念"、"侦查任务"、"侦查机构"等问题,从法律和学术的角度进行了多层面分析,论证了其中的合理性、合法性与不足,提出了完善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于2012年3月14日在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审议表决通过。技术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此次增加其中。它的法律化、成文化,不仅能够积极打击群体性、科技性和秘密性的犯罪,而且无形中也给当事人的权利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技术侦查中救济机制的研究,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帆 《法制与社会》2012,(27):76-77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刑诉法的出台,使职务犯罪案件侦破面临新的挑战.新法在保障人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使自侦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的能力增强.在自侦案件侦破主要依赖口供的今天,如何正视新刑诉法的影响,正确转变侦查模式,构建文明法治国家框架下的自侦案件办案模式,是反贪自侦部门,乃至整个检察机关,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成峰  陈前 《法制与社会》2011,(2):298-298
现实资源的稀缺使得维护社会和谐的侦查行为的开展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效益观,一方面对侦查行为效率和公平的均衡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运用成本分析法对侦查行为展开讨论,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争取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花费来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侦查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因其在侦查犯罪方面的准确、高效而备受侦查机关的青睐,但也因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而一直备受争议。本文指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法理层面来看,诱惑侦查是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的,但需要建立相关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8.
董莹  隋丹 《法制与社会》2012,(28):76+78
2005年5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朱孝清副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附条件逮捕"这一概念.2006年8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第4条正式确立了附条件逮捕制度.本文旨在论述近年来适用附条件逮捕措施,所取得的成效、问题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康 《法制与社会》2012,(32):264-265,269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于2012年3月1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这次修改明确了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内容,给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技术侦查权的确定使侦查权得到了强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技术侦查的方法和手段也涵需完善和改革,因此通过构建完整的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适用制度对解决当前反腐败形势面临的新挑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重要新增内容,应全面整理出其立法出台的背景,同时对于立法中的规定应当进一步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包括检察机关技侦权的适用对象、适用案件范围应当进一步明晰,对于决定权与执行权之间的衔接性规定应当细化,对于证据的使用应当坚持最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