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烟雨又濛濛     
吴敏朝 《今日广西》2010,(17):60-61
最令人怀想的是那农历三月扬州烟雨漾漾的日子。 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像笙鹤瑶天般的浅唱低吟,让人仿佛看到波涛万里的长江中有一叶扁舟,将自己的友人送到烟花三月的扬州。  相似文献   

2.
俞吾金 《传承》2011,(6):61-63
在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术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理论界掀起了"人道主义"讨论;90年代再度兴起了探寻人文精神的热潮。  相似文献   

3.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09,(12):60-62
陈毅在1950年代的一次诗歌座谈会上说:毛主席诗词有重大政治意义,但还是诗。作诗就是作诗,不要穿凿附会。这是一位诗人政治家的经验之谈。"文革"中,因为个人崇拜的戕害,竟有毛诗注释本将毛泽东诗词称为"精神原子弹"。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郭沫若留给了世人《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三部历史剧作,另一些创作计划却由于"种种原因"付诸东流。归根结底,是时代、性情和环境决定了郭沫若的"写"与"不写"。  相似文献   

5.
关爱之川隐于"地下",需挖一道明渠将其汇聚 丁:"自然之友"是不是你参与的第一个NGO?梁:NGO这个说法是1990年代以后从国外传进来的。其实公民自由结社,投入公共事务,1980年代就有,只不过刚开始时人们是本能地去做,还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一个骚动又热烈的年代。向来含蓄的中国人用"脚"表达出了对财富的渴望。"下海吧……",无疑是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7.
怀古"同人西辞阅江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擅改李白诗一句,实权宜于概括我们"委员活动日"的时间地点和活动意向的。而我与扬州还别具夙缘。上世纪"反右"运动,我曾贬谪扬州22载。  相似文献   

8.
赵莉莉 《小康》2009,(5):72-73
“中国扬州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在烟花三月的扬州圆满谢幕。中国的休闲之路正迎着曙光展现着诱人的美景。但求索休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4月的扬州,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正是在这“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迷人季节里,日本厚木市代表团、碧波会访华团、佐贺县鉴真显彰会访华团和奈良唐招提寺长老一行共160  相似文献   

10.
积雪草 《前进》2014,(10):64-64
若干年前,"吃货"是正经八板的贬义词,如《现代汉语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光会吃不会做事的人(骂人的话)"。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若谁不小心被冠上"吃货"的标签,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像掺了水的酒,没有多少味道了:男人一定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女人一定是好吃懒做的懒婆娘;大姑娘、小伙子找对象都会成为问题。可想而知,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只知道吃的"吃货"是没有出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阳春三月的北京,在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这天,正应了"春寒料峭"这句中国的古语。但人代会的"超高人气"给人们带来了暖春的气息。3月5日清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一早便已围满了中外各路记者。  相似文献   

12.
烟花三月下扬州。看来3、4月间游江南应是最好的时节了!苏杭扬州就不必去了,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倒是那些古老的水乡小镇让人魂萦梦绕,乌镇、角直……  相似文献   

13.
盛夏 《同舟共进》2012,(11):45-48
【"三人转":毛泽东、周扬、丁玲】丁玲是上世纪30年代的共产党员,也是"从延安来的"作家,在文艺界资格老、地位高、影响大。有文章说,由于1930年代的矛盾,周扬将斗争矛头指向丁玲,以达到排斥异己、扩大阵地、巩固自己在文艺界领导地位的目的,所以,"把丁玲打成反党集团是周扬的责任"。也有人说:"17年中,  相似文献   

14.
熊丙奇 《群众》2016,(1):33-3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之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农经学家介绍,日本曾先后于上世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眼下,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了,甚至早已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温一下那个"补丁"年代,"补丁"精神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多少启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勤俭节约的代名词,记录着多少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说起来很轻松的顺口溜,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端正、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1世纪腾飞,华西村经过四次跨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五十年后是多少?吓死人!二十六亿一千九百万",并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王承鳌 《传承》2011,(5):18-20
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谆谆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并指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1976年2月(一说6月)说过,我这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建国,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的先导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发生的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简称"反修")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