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袁国华 《传承》2012,(7):33-3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赶超跨越的速度。灵川县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必须着力在“五破除五强化”上下工夫,其中之一是要破除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强化居安思危、赶超跨越意识,做到真正想干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在探索中,毛泽东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理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化方面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思想,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提供了丰富素材。毛泽东探索也存在着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是毛泽东最终没有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利益协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尺度是人民利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益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做好利益协调的思想,为中国即将迎来的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至少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邓小平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5.
百家论萃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第一,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第一次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表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第三,第一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第四,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一科学概念和战略任务。第五,丰富了文化的内涵。第六,把文化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七,发…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张久荣(一)毛泽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方法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要实现这种结合,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一、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进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积累了重要经验。1、毛泽东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又以同样的思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奋斗不息。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的“结合”、“走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精神 毛泽东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  相似文献   

9.
王军 《前沿》2011,(8):4-8
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现代化"赶超"思想在指导思想、思想方法、道路追求、方向选择、赶超价值等方面表现出相同性;在赶超指标、赶超动力、赶超模式、赶超起点、赶超着力点和赶超速度的要求上表现出差异性,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现代化"赶超"思想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张玉龙  王新婷 《前沿》2014,(5):210-213
毛泽东的舆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产牛了巨大推动作用。梳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舆论思想,尤其是毛泽东区分敌友、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利用一切传媒、统一口径等舆论斗争方法,对于当前巩固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崇高目标,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今天研究这些思想,阐述其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罗广武在毛泽东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全部政治遗产中,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使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一、...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仅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更着力关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正是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问题上,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并显示出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独特思路和构想以及理论贡献。一、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我党两代集体领导的核心。当历史把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由毛泽东传到邓小乎手中后,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仅就毛泽东、邓小平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差异,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一、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有的观点认为,毛泽东只讲计划经济。实际上,在毛泽东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经济思想里,并不只有计划经济,也有一部分市场经济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认为:第一、在过渡时期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应该适…  相似文献   

15.
江泉 《前沿》2004,7(11):9-12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拓者 ,曾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过一系列正确的思想 ,也有过严重的失误。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既继承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中的有益成果 ,又在新的实践中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和超越 ,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集大成者。本文试就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 ,特别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超越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化的思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科学地予见到,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向社会化方向前进。他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并根据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开拓者和探索者,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新中国初期,毛泽东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力量、坚持“双百”与“双为”方针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深邃思考和生动阐述,构建出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动员部署全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赶超跨越的速度。我们必须永不僵化、永不懈怠,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人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际,围绕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在人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毛泽东晚年在人学思想上虽然发生过一些迷误,但其基本方面仍然是正确的,具有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毛泽东人学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忘“人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又立足于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阶段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利英 《前沿》2009,(12):177-180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主义文化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到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直至胡锦涛“和谐文化”思想的最终形成,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