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2.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交易,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们仿效,也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们借鉴。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几百年前就被范理所摒弃的东西,今天却又被某些当权者拾了起来,他们利用提拔干部的机会,搞出一些“公  相似文献   

3.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以私为首恶。“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一人如此,一国亦然,所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相似文献   

5.
张培元 《廉政瞭望》2005,(12):44-45
近翻古籍,看到《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汉安帝时,苏章当了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时任清河太守。在巡察中,苏章发现这位朋友严重贪赃枉法,于是令其手下备了一桌酒席,两人共叙平生友谊,十分高兴。这位太守更是喜不自禁地说:“人皆有一个天,我独有两个天!”苏章听了立即言明:“今昔与故人饮者,私思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敝人只有一个天。”果然,苏章便将这位自称有“两个天”的太守依法治罪,从此,也就“州境肃然”。  相似文献   

6.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7.
某单位讨论干部任用,会议刚结束,下面就传开了。原来,有领导向被任用的干部透露,会上他如何举荐,力促此次任命获得通过。被任命者十分感激,表示不忘领导的关爱之情。这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是对党纪的破坏,对党风的败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在干部任用中兜售“私恩”,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下属的感恩图报,甚至结党营私。宋朝宰相范纯仁在引荐人才时,必以天下公议,这些人被重用后却不知道是谁举荐的。有人问:“为宰相岂不可牢  相似文献   

8.
公与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话题虽然古老,但至今仍是做人修道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前提,因而意蕴常说常新,道理越论越深。时值社会历史大变革的转折时代,说公论私决难避开倡廉肃贪之涵义。笔者以为“公”是“廉”的载体,“私”是“贪”的温床。公生明,明生廉,...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句俗话:“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也有类似说法,不过更直截了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里,天呀地呀上帝呀全是假托,骨子里无非是讲,“私”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据理论家言,此种私有观念是由留存久远的私有制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乘舟而行,当船行至江中还未离开县境时,他把这一文钱投入江中,还给会稽的父老乡亲。最终,刘太守一钱不沾,两袖清风而去。后来人们赞颂他为“一钱太守”。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同志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您的关照,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太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关怀记到个人的头上。” 这位领导拒绝私谢,不把党组织的决定揽到自己头上,其情操值得称道。现实生活中,“公事私谢”的现象并不少见。某个单位得到了上级下拨的经费,便感恩某个主管领导帮了大忙;某个人入了党、立了功,便感谢某个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杨晓渡纵论新型政商关系。其中提到,政府官员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引起了强烈共鸣。从古至今,划清公与私的界限,都是官员确保清廉干净的前提。“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注定要滑向腐败的深渊。前不久,中央纪委机关报刊登了广东茂名高新区党工委原书记谭国锋案警示录。工作之初,谭踏实肯干,不断晋升,被视为“政坛新星”。但后来,他产生了“权力要有回报”的想法,忘掉了公与私的界限。他的贪腐,是从收受相熟老板的小红包开始的。然而,贪欲一旦打开口子,便如洪水猛兽,后来他  相似文献   

13.
近读宋史,有几处不市私恩的记述,很给人以启发。一处是宋朝宰相李肪与弟子的对话。肪曰:“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才可取,必正色拒绝之;或不足用,必和言温语待之。”弟子问何故?肪曰:“用贤,人生之事;若受其情,是市私恩也,故拒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之,既使失望,又无言  相似文献   

14.
荐贤者贤与荐贤者私赵化南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是他的一位老领导,过去曾向组织部门推荐过他,说过他许多好话。在他的职务提升以后,这位老领导已经退休。一次,这位老领导提出让他高抬贵手,对其孙子的提升、住房、晋级诸方面给予“优惠”,因其孙子在单位形象不佳...  相似文献   

15.
《前线》1998,(11)
公与私的考验是当前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尖锐地摆在我们共产党人的面前。公与私的考验首先表现在如何对待权力。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权力姓“公”而不是姓“私”,因此必须用它来为人民...  相似文献   

16.
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要支持保护,对“官倒”和“私倒”则必须加以惩治。这就需要分清正常商品流通与“官  相似文献   

17.
不市私恩     
不市私恩,即不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自古以来,“不市私恩”就被普遍认作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多少有识之士,都把“选贤荐能”作为报效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近读宋史,有几段不市私恩的记述很有品味。“纯仁凡引荐人才,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意思是纯仁举荐的人才都是出于  相似文献   

18.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还有“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有拍马尼、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等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璋钓鱼,半响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解缙连忙躬身上前赋诗一…  相似文献   

19.
李沆,北宋第十三位宰相。他在位期间,重视吏治、始终“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尤注意抑帝奢心,“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每谓人曰:“人主年少,当使知四方艰难。”故有“圣相”之美誉。同时,他又以克己奉公、清正廉明著称于世。且事迹颇多,真可谓处处摒私,以终其身。其一,不谋私利。北宋定制:宰相执政有“避亲”之规,其亲属不得担任朝廷重要职务。李沆身体力行。据《宋史·李维传》记载:其弟李维,颇有才气,因献赋,以节度推官之职试于中书,“擢直集贤院。”李沆遵章,着其“避知歙州”,直至沆逝,故而人们赞叹李沆:“动遵条制,人莫干以私。”  相似文献   

20.
吃公还是吃私直言某机关秘书王小姐,约定与马会计、张司机去观光风景,途中进入一家美味餐馆就餐,三人同座餐桌上,马会计提出:“上级将进行党风廉政检查,今天不吃公,还是吃私好。”风姿绰约的王小姐说:“这么办,用‘我的、尖又尖、圆又圆、万万千、千千万、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