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之间,有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抗争行式,那就是"新社会运动",其运动议题广泛、多元;组织方式非正式、松散灵活;高度依赖现代大众媒介;往往以价值观和问题为基础进行广泛动员。在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中,青年常常是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和参与主力。在我国,"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仍是寻求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应正确评估"新社会运动"对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积极拓展青年诉求表达的合理渠道,提升制度的容纳能力,引导当代青年的社会参与,实施积极的青年政策,解决青年现实问题,正确化解矛盾和减少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判断,意味着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意义的阶段。只有认清"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历史方位,把握其与"旧"阶段相比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来看,"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逐步走向振兴的新时间段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男女平等国策提出20周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0周年。本刊特邀妇女研究领域专家和大家一起重新系统梳理、正确认识辨析男女平等的内涵和意义。据我所知,"男女平等"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中国社会是1898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在这一个多世纪中,"男女平等"一词曾经出现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强国保种"的呼吁中,出现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唤起民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也出现在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法律中。"男女平等"一词随着社会不同发展阶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或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结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现实基础,至少可以对"新工科"建设有以下五个价值预判:与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相对,"新工科"是一种新型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即大工程理念;与发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新观念不同,"新工科"建设提供的是新技术,是高等教育发挥经济功能的一个面向;"新工科"是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新层次和新高度;"新工科"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本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从技术创新与颠覆的角度看,"新工科"既"新"又"旧"。基于对"新工科"建设的价值预判,"新工科"建设应在国家、社会、高校自身以及学生个人4个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即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适应引领新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回归高校自主办学和特色发展的本真,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新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新发展。要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从三个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四个全面"的科学性。"五大理念"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总结、新概括,是中国发展理念的新发展、新升华。"四个全面"和"五大理念"是内在统一的。"四个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矛盾,强调认识和实践的全面性、完整性;"五大理念"关注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发展过程的内在要求、科学原则和价值诉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径展开,强调了发展的综合性、多维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是"五大理念"的战略统领,"五大理念"是"四个全面"的具体展开或延伸。"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社会发展确立了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纪1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为此付出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也在急剧透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适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看来,"美丽中国"的内涵绝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开展了一场全面的中苏友好运动,"苏式建筑"即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记录;该文研究了中苏友好运动和"苏式建筑",厘清了"苏式建筑"的三种风格及其相关建筑理论,提出把握好本地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保护好重要历史建筑以及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盛蕾 《中国民政》2015,(4):33+35
<正>新常态,"新"在创新,"常"在稳定,"态"在态度。经济与社会发展互相联动,经济领域新常态必然反映和渗透到社会建设领域。推进现代民政建设,必须放到经济社会新常态大背景、大逻辑中思考谋划,必须潜心研究新常态下民政工作特点规律,必须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诉求新期盼。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核心是深化改革、锐意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十七大结束时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从历史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精辟概括;从现实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从未来看,"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通读十九大报告全文,"新"字贯彻始终,亮点纷呈,新意不断。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从供需两个层面加深理解。从需求方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供给方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供给超越了生产力的范畴,而呈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格局。新变化有新特点,新变化赋予新内涵,新内涵提出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创新思维求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包含了民富国强、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和和平崛起下的富强等五个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具有内在张力结构的理论体系,从内涵上,"中国梦"的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都统一于人民群众,"中国梦"实现了情感理想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从特征上,"中国梦"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从功能上,"中国梦"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高等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创新"、高校教改成了当务之急.而"两课"因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两课"的教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的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是一个重大科学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需要我们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维视角",多侧面和全方位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对"大失败"者们的有力回击,更是坚定我们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信心的重要依据。共产主义运动在21世纪必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大失败"不会有,共产主义运动也不可逆转地会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1,(6)
正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要以高水准打造"奥运新标杆"为契机,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脚步的日渐临近,中国的冰雪运动氛围日渐浓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从愿景走向现实。"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确实显现了一定的优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极化效应、短期行为、贫富悬殊、公共服务滞后、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抗议运动等.而且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中国模式"也面临多重困境,如民生不昌、民力不强、内需不足、环境不支、创新乏力、司法不力、公权滥用等,其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对待"中国模式",冷静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变革,调整发展战略,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制度主义将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引入国际关系领域,主张在国际层面建立广泛的机制和制度实现国际社会的长久稳定。"和谐世界"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天下观"与"和谐观"共同构成了"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认定国家间利益存在和谐性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同时,"和谐世界"理念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一致性及对世界政治最优状态的设想两个方面做出了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的判断,为当前世界秩序的调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