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发展指数”(HDI):含义、方法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林林总总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独树一帜,影响极其广泛."人类发展指数"反映了发展观和发展尺度的进步.但是10多年来计算"人类发展指数"的方法的变化,容易使人迷惑.本文探析了"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重要改进,以及对解读不同年份公布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类发展指数由于未涵盖制度和治理等政治因素而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发展水平。通过对评估人类发展的方法论和哲学依据的认识,我们以政治文明为基础,提出了衡量中国政治发展程度的三个指标。我们参照Aktinson不平等测量法。实现了政治因素和经济指数的结合。再将其嵌入人类发展指数中。得到了涵盖政治文明的新人类发展指数(PHDI)。在计算PHDI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重新设计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测量结果显示,由于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省市的PHDI都要低于HDI,而两个指数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非常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经历了从唯经济指数独尊的时代,到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指数的时代,再步入一个强调人文指数的时代。这些转折不仅体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对发展实践一种反思结果的发展观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切反映在有关发展理论和发展决策的学科角色上,则是表现为从经济学主导的时代过渡到综合性学科的时代,而且正进入一个人文学科大显身手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指数主要有两个系统,即“中房指数”系统和“国房指数”系统。这两种指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房地产市场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但在由来、内容、理论架构、调查方法、表现方式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统计与核算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编制指数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方法。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编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指数框架的合理性,包括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维度选择与指标设计,二是指标赋权,三是指数合成。从实践上看,国内外众多机构和学者尝试编制数字经济指数来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代表性的如欧盟的数字经济和社会指数、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络就绪指数、国际电信联盟的ICT发展指数等,这些指数为数字经济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我国在数字经济测度方面起步较晚,科学开展数字经济测度,完善和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编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跟踪数字经济发展态势,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社会进步三维评价尺度中的主体尺度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进步观认为,社会进步是在社会生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尺度是关于社会进步判断的三重尺度。人作为历史的主人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主体尺度。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社会进步评价中的主体尺度关切。  相似文献   

7.
分配不公,环境恶化,道德丧失等问题正在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反发展之路。发展概念背离了人的本质,发展过程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平衡以及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单一性与非物质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真正的发展模式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平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兼顾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生态化、和谐化、可持续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理念是因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所呈现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思考。这一理念对人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要求人类实现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方式、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方式和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方式的转向,将主体内在尺度与客体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赢,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生态自然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各种物质生活条件都在加剧恶化,阻滞了人们在生态世界中实现美好生活的诉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鲜明地体现了发展与幸福、经济与生态之间深刻的矛盾。生态文明程度作为社会衡量公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尺度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研究马克思生态观的美好生活意蕴对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信心指数是以数值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整体或某方面的当前现状的感受、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期望,是衡量社会现状和发展的“晴雨表”。对信心指数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党委、政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人们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关注态度、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势态,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本次调查以不同层面的居民为调查对象,以居民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的评价和预期为调查内容,调查结论具有一定普遍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