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李响 《理论与改革》2014,(2):174-176
我国在多数人之债的制度设计上,继受了苏联民法的模式,进而作"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划分。但在学理解释上,我学者却通常将"按份之债"等同为于德日等国民法中的"可分之债"。这种错位的认识本身就凸显出了我国多数人之债制度的"先天"不足。通过对多数人之债的制度解析,本文认为,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应摒弃现行法上的二元划分体系,并采"可分之债"、"不可分之债"及"连带之债"的制度构造。  相似文献   

2.
范京川 《学理论》2010,(25):135-136
在民法上,医疗关系依其发生原因有意定与法定之分。在前者,表现为医疗合同;于后者,表现为无因管理或侵权行为。二者共同指向医患双方当事人债法上权利义务的得丧变更,医疗关系的民法属性实为债法上给付的得丧变更。  相似文献   

3.
自然债的民法认可回溯要求为引发自然债的行为找寻栖身之地,传统民事法律行为理论难以说明该行为.需要对法律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可以在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类型之外提出"中间法律行为",表明该种行为既非完全强制也非无效行为.  相似文献   

4.
李亮  范睿 《学理论》2012,(4):104-105
传统民法理论中,债的相对性理论作为债权区别于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民法权利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范式,然而,在债的相对性理论的支配下,民法理论长期否认债权的不可侵性,这就大大限制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发展。随着实践的需要,民法经历了对债权的不可侵性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司雪侠 《理论探讨》2012,(4):168-170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服务行政,行政给付正是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的最好体现.研究行政给付理论和制度在我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要全面理解行政给付法律制度在现代国家的社会意义,就要深刻理解行政给付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本质,只有在资源配置的视角下去理解行政给付才能得到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行政给付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确保政府在现代行政理论指导下履行职能,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必须加快构建我国行政给付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既有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制度进行概念的辨析及法理基础、构成要件的分析,指出现行规定概念模糊、体系混乱、权利义务不清、可操作性较差等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民法"重大误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罗马古代债的相对性规则呈现出封闭性与形式化的特点,到了共和时期末叶,对债的相对性规则有所沿革和发展.近代合同相对性对罗马法债的相对性的发展和继承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由这一制度价值的挖掘和发挥,更多地体现了对市民社会中私法主体意思自治及其私益处分自主权的保障.现代条件下合同效力扩张所透射出来的实践品质与罗马共和时期如出一辙.而现代合同效力扩张并不构成对合同相对性核心价值的根本否定,不会销蚀民法法权体系及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系划分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1)
自然之债的概念来源于罗马法,系指不能由法律强制执行而仅依债务人意思决定得否实现的债。自然之债的效力相较于法定之债并不全面,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以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自然债的种类在学界中有不同见解,但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有罹于时效的债、赌债、婚姻居间报酬、限定继承的债务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基于生存权的公共性对失地农民进行保障,是失地农民给付行政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当前失地农民生存权实现过程存在给付行政理念缺失、给付系统非闭合、给付主体错位和缺位、给付过程任意等问题。基于对失地农民给付行政制度构建的理论难题进行探索,应通过确立国家的给付主体地位、整合失地农民行政给付系统和完善失地农民行政给付制度运行保障措施方面构建失地农民给付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民法理论中,无合同即无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因一方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的过错而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并由此对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情形大量存在,但此时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难以凭借传统违约责任追究致害人的责任.着重从几个关键方面初探可以填补此缺陷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说明建立该制度不仅完善了中国的债法体系,而且也完善了交易规则,利于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制约商业欺诈.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9,(10)
在最新的《民法总则》中,分别只有一个条文(第121条和第122条)规定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其系统设计必然难以满足法律实践。在中国民法典不打算设立债法总则的情况下,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应该处于民法典的何处,引发学术界激烈讨论。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国家立法中"准合同"的概念,将这些无处安身的债集中规定在"准合同"一章,以此来使得中国民法典的体系更加完整与规范。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6)
我国现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民法制度,是为了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有效保证。而环境法则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制定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将民法中关于环境法规的"力"与"利"进行重构。在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一纸空谈,而民法与环境法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对民法和环境法的各种制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杜江涌 《理论探索》2006,(6):153-155
定金的性质问题,关系到民法体系的科学构建。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定金是一种债的担保方式。然而,从定金的几种具体形式、定金与担保的关系看,定金不是一种担保方式,而是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人格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尊严。为了全面维护人格尊严,就必须确认和保障自然人的人格权。人格权属于民法中的新生权力,而且人格权制度在民法中也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制度。加强和完善人格权制度,代表了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郭睿 《学理论》2012,(23):100-101
我国民法将"赔礼道歉"规定为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一般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一类的案件。实践当中,"赔礼道歉"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可以也应当有强制力保障其有效地执行,同时还应严格规范地进行适用。  相似文献   

16.
富毓 《理论视野》2013,(5):76-78
一、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主体及其民法地位(一)农村承包经营户《民法通则》将民法主体二分为"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并将农村承包经营户列于自然人项下,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却将农村承包经营户解释为一类"特殊的民事主体",并列且区别于"自然人"而存在。这一类特殊的民事主体可以称为继自然人、法人之后的"第三类民事主体",其特殊性可以总结为两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由此,我国民事立法踏上一个新台阶,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该法亦未对被称作"民法上之精灵"的无权处分制度做出更多的创新。虽然本次立法对无权处分制度未做太多关注,但无权处分制度仍然是民事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精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民法无权处分制度做进一步的探析,为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18.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和想象。以近代西方民法上的"人"之形象变迁为参照,我国民法中的"人"之形象典型地体现在由"公民"到"公民(自然人)"再到"自然人"的名称转换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理性、自立、自强,而且更要不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人之本质,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热情、宽厚、高尚。  相似文献   

19.
债权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法的基石,整个司法体系都在此基础上构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债的效力呈现扩张的趋势,债的相对性也得到了突破.从分析债权相对性的内涵入手,具体探究债权相对性的各种突破和扩张情形.新的社会公平正义标准的确立,建立第三入侵害债权制度巴经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我国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债的相对性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债的效力只及于特定的债务人,与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无涉.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第三人侵害债权现象不断出现,固守债的相对性理论使得债权人难以得到周全的保护.从债的不可侵性、债的涉他性、期待利益应受债权法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扫清建立债权侵权制度的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