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单民  陈磊 《法治研究》2013,75(3):109-114
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根源不在于惩罚之网疏或者力弱,而在于社会管理机制的落后。应当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以及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纳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考量因素。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愿望和融入条件的强烈冲突、转型社会正式控制力量的不足、陌生社会非正式控制力量的弱化、流动人口聚居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的具体原因。应当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制度、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制度、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的身份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于阳 《河北法学》2014,(5):121-129
城市流动人口经济地位较低、融入城市生活能力不强,加之因得不到社会支持而形成相对被剥夺感,极易演变为城市违法犯罪活动的实施主体,从而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西方犯罪学领域社会支持理论在预防和降低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中发挥着五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该理论对预防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启示包括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注重外来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培育;积极探索破解流动人口因户籍和居住环境所造成的融合难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楚 《法制与经济》2010,(9):52-53,5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给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流动人口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引发的各类刑事案件居高不下,也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已成为关系到减少城市犯罪的关键。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犯罪,本文拟从出租屋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减少城市犯罪,以期建立一个依法管理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这造成城市人口管理工作的负担,同时也对城市社会治安带来威胁。流动人口由于其自身特点,其犯罪现象也不同于城市常住人口。本文通过把握流动人口的犯罪现状、犯罪特点,从而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琼宇  沈帅 《法制与社会》2010,(14):168-169
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犯罪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与对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了贵阳市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犯罪具有犯罪对象的侵财性、犯罪人趋向年青化、犯罪地点集中于城乡结合部、犯罪组织形式趋向集团化、犯罪时间具有季节性等特征。进而针对贵阳市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制度对犯罪的原因发现与预防体系的建立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农村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相对剥夺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方式能够较好地解释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形成机理。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对相对剥夺感予以有效的弥合,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农民因为相对剥夺感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应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设法寻找补偿机制,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健全对农民群体的思想疏导工作机制,从而有效防控农民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持续在高位徘徊,但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较低,且远低于同期非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比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模糊规定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取保候审的执行方式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与取保候审的监管机制不相适应。因此,应建立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风险评估机制,合理确定流动人口的社会危险性;完善取保候审的执行方式,丰富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完善取保候审的监管机制,严密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任国库 《法制与社会》2011,(27):168-169
流动人口犯罪是我国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人口犯罪的客观原因在于农村与城市相对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引起的福利状态被剥夺,主观因素在于体现在流动人口个体上的文化冲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应的社会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犯罪是从人口学角度定义的犯罪类型,其反映的人口是动态的.城市发展规模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与犯罪发生的数量呈正比——在一个国家中,城市规模越大,犯罪率越高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发生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其它群体犯罪有着其独有的特点,两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似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犯罪案件数量多,所占比重大,逐渐成为城市犯罪的主体。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杂糅,在各自范围内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防治流动人口犯罪,重在预防,需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由此,转变刑事制裁观念,提倡积极预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频繁,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犯罪现象亦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刑事司法惩治和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职能作用,成为刑事法学界和社会各界思考的重大问题。4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研中心和北京市怀柔区检察院联合主办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流动人口犯罪司法应对"问题,来自高等院校、检察系统的专家学者等分别对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犯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犯罪是我国当前城市犯罪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帮助国家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犯罪激增的问题。与此同时,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研究由于概念,研究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研究人员和城市普通居民对流动人口错误的认识和对待态度,这进一步导致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本文希望通过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和原因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出将流动人口犯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间,社会支持理论在反思与扬弃社会控制理论的过程中萌芽与兴起。该理论倡导以非强制性、为犯罪高危人群提供福利与帮助的方式预防犯罪发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正面的"犯罪预防机制,且为很多实证研究所验证。社会支持理论顺应了我国当代社会分层、收入差距扩大、矛盾纠纷多发、弱势群体亟待帮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弱势群体犯罪、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以及城市犯罪的综合治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小明  董晓薇 《犯罪研究》2001,(1):36-39,24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说到底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对进城农民犯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并为制定控制进城农民犯罪措施提供心理学和社会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犯罪高发,是当今我国客观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文化冲突论"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和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我国人口流动的巨大变化加快了我国城市化步伐。如今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出现大批的流动人口,由于有关人口流动管理领域相关制度和法律仍存在着空白和限制,流动人口犯罪率也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尽快填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预防流动人口犯罪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流动人口概念为起点,对流动人口犯罪管理、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公安流动人口的管理进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朱慧 《法制与经济》2008,(10):58-5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口流动的范围、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活跃、生产力发达、科技实力雄厚的一个重要地区,更是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的涌人。流动人口在支持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流动人口犯罪,可以说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会治安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笔者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引起人们对控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民  王娟 《政法学刊》2005,22(3):69-71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环境的改变,原有的传统准则失效以及社会管理和控制能力弱化等因素,导致其违法犯罪明显上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制度性建设和改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优化进城农民社会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潘晨 《法制与社会》2014,(8):295-296
流动人口犯罪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此种犯罪主要为侵犯财产型犯罪,其行为方式具有暴力性,其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本文讨论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原因,比较传统流动人口犯罪和新生代流动人口犯罪的不同。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取消户籍限制等几个方面为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曹丹萍 《法制与社会》2012,(34):291-29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大增加,随之,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的研究由于概念、研究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研究人员和城市普通居民对流动人口错误的认识和态度,这进一步导致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和原因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出将流动人口犯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