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蒙精神的诞生,使“实学”概念实现了由宋明向明清时期的转变。就性质上说,明清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场儒学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运动,不是异端,而是儒学的合理发展。从实学的产生来看,儒学是活的,不是死的,它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且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4,1(8):20-21
新实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实学又高于中国古代实学 ,是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新实学适应中国现时代建设实践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新实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建设实践哲学化的产物。关注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建设中国的新实学 ,新实学就一定能在中国建成。  相似文献   

4.
儒学诞生以来,经历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儒学等诸多阶段,从其根据社会的变革和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务实革新、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因此,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儒学精神依然充满生机,儒学传统依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依托和道德力量,依然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外来文化结合创新中的基础文化。而深受儒学文化影响的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其它一些东亚国家,儒学的务实革新的特点如今在那里也愈来愈受重视,儒学经过与当地文化及时代内容相结合,对其政治、经济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01,(1):21-22,30
宋代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代儒学以理学的形态出现,被称之为新儒学。宋代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思维中的反映,同时也是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互相渗透的产物。儒家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糅合道家、佛家的思想,使儒学成为一个有严密体系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宋代儒学对于结束五代战乱以后重建伦理纲常,维护赵宋王朝统一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儒学最具创新精神的是全面发扬了传统儒学的务实精神,创立了实学…  相似文献   

6.
对"新实学"概念的界定,至少应注意到两点:一是新实学之"新",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与"旧实学"的本质区别;二是新实学之"实",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的实学本质,亦即它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拟应把"新实学"界定为:秉持传统实学的崇实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以科学方法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的理论体系。前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后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区别,亦即它是以科学方法、为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实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论高拱的实学精神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拱(1512-1578)是明朝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明清实学思潮的先躯者之一。他的实学思想是在概括和总结其实政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空虚寡实的宋明理学而阐发的,建构起以元气实体论、求实求是论、实理实事论和实政实功论为主要内容的实学思想体系。在高拱的实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格,今天,继承与弘扬这些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务实而不务名”的务实精神 “崇实黜虚”是高拱实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崇实黜虚”,就是鄙弃以空虚寡实、虚谈心性为特征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的“实心实学”是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修正与转型而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它不仅以“良知”释“心”,还进一步以“情欲”“私利”“快活”和“真心”释“心”,而且将“实心”与“实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集中表现与反映。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时影响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革,将儒学推到国家根本指导精神的地位。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和春秋以降儒学的“显学”化影响有关,更决定于儒学本身的人民性与进步性,它如“五谷”一样,切合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人民所需要,从而为历史所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实学是儒学一以贯之的传统,是具有确定内涵的概念。应在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关系中把握实学,区别不同类型的实学而对其加以研究:经世致用的实学事实上是儒学一以贯之的传统;通经致用是汉儒以后形成的传统;实证求是的实学则是明清时期才兴起的实学思潮;而实心实学是明清之际一些儒者在反思理学、心学之时做出的成果,同时也是为清算"腐儒"、"俗儒"而出现的实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台湾存在两种侧重不同的儒学传统:一是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明郑时期郑成功、陈永华倡导的以传经为主,注重经世实学的传统,强调振兴台湾、反抗外族侵略、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清治时期康熙皇帝、陈I等人提倡的以理学为主,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强调忠君明伦的大中华民族主义.鸦片战争后,面临 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两种儒学传统逐渐合流,重构成重视经世实学发展实业,强调道德伦理安定社会秩序的儒学思想.从而形成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认识实学的关键词是“近代志向”,而二十一世纪的新实学最终是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提出问题,就是对以西欧为主导的近代与近代文明的全面地反省。所谓新实学,可以从两种层面寻找实践方法。第一是响应划时代的变化,根据对于变化的需求研究实学。第二是摆脱旧实学,创造全新的学问。两者的发展目的最终是结合为一体,新实学的可能性只有在将东亚确保为自身思考的领域时才会被敞开。为此首先要跨越个别国家的视野,同时要具备对于东亚文明传统的洞察与慧眼。我们提出的新实学运动首先要寻找符合新实学的议题,其次要寻求符合该运动的实践方法论。但是,新实学还有必要与市民运动相结合,与大众的沟通也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王舜祥 《世纪桥》2008,(4):43-44
明清时“实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实学”的概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泛化”和“窄化”意义上的不同,是两个话语体系的不同。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正是造成目前“实学”研究混乱的原因之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辨别不同历史时期“实学”的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实学”。  相似文献   

15.
基层组织建设年关键是工作要务实。 最近,中组部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但据笔者观察,目前,有几种不良现象在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年成效,应该防止其滋生蔓延。一是口号满天飞。行动不着地。当前,处于调整期的党建工作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推动、去落实。“改革创新”既是当前紧迫任务,也是攻坚破难的制胜法宝。但个别地方一味求新求变,挖空心思寻载体、想口号,动辄实施“几大工程”,或启动“几大行动”。而有的新班子热衷“一个师公一道法”,抛开去年的“七个三”,今年新提“八个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宋明新儒学而言的。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被称为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特指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港台学者推奉熊十力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其根据是港台几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皆出自熊氏师门。有人则认为现代新儒学导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梁  相似文献   

17.
各种现代社会危机的根源之一在于弱化了传统至圣先贤伦理道德教育。只有在教育中充实“实心实学”的儒学思想,在重视和借鉴东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部分地方先搞试点的办法进行普及推广,才能真正把儒家伦理的精髓在现代真正弘扬开展,发挥其在工商科技时代正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实学研究的倡导者葛荣晋教授主编,基本海内外20余位从事实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年心血和智慧的鸿篇巨制——《中国实学思想史》问世了。它既是对中国10余年实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又为未来的实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与方向。捧读此书,令人思之辽远,仿佛书外有书。其一,从崭新的视角规定了实学内涵。何谓实学?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或偏于“体”而轻“用”,或偏于“用”而轻“体”,都具有片面性。葛荣晋教授根据对中国实学的多年研究,从体用合一的新视野,对中国实学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界说与规定。他在该书《导论》中指出:“宋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干在儒学,儒学的形而上学在《周易》,《周易》的主体观念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才,并使之达到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国兴、协和万邦、“与时俱化”、“保合太和”之境界。由此,《周易》和谐思想对民族精神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发展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优化、化解文明冲突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燕子 《党员文摘》2006,(6):32-33
所谓“新节俭”,不再是过去的节约一度电、一分钱的概念,也不是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而是对过度奢华、过度繁琐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摒弃。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要通过奢华的生活来体现,而节俭也并不意味着低品质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