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包容性社区:居民权利均等化的社会政策想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中国的包容性社会,需要强调国家的责任,也不可忽视基层社会动员的重要性。建设包容性社区针对的核心问题是,基层社会体制依然带有浓厚的差序格局传统和身份制色彩,户籍制度与等级制的社区组织形式相互固化,形成了自利性的地方性传统。这种状态既可能抑制对包容性社会政策的需求,也可能带来对包容性社会政策的抗拒。建设包容性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倡导基于居住的社区成员权均等,增进社区自治权、社区福利分配权、社区邻里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社区建设的动员,将为落实公民权利平等的宪政价值提供社会文化基础,并在追求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联动。这也为包容性社会政策赋予了培育中国社会现代性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造成现阶段中国弱势群体产生及其弱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存在着的社会排斥。社会质量理论研究认为,社会包容是衡量社会质量高低的制度因素。建设中国包容性社会,亟需包容性政策的构建,即以公民权作为社会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强化社会政策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与纠纷解决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发展背景下,乡村场域下纠纷化解过程中难点与问题的破解,需要推动建立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解纷效果更突出、综合体系更完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徐倩 《群众》2023,(12):53-55
包容性治理是近年来在推行善治理念、提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战略目标进程中出现的实践创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共治”意味着治理过程的互动合作,“共享”意味着治理成果的利益共享,“共建共治共享”正是对包容性治理核心意涵的全面阐释与精准凝练。  相似文献   

5.
李治勇  李兴 《人民论坛》2012,(8):136-137
"包容性增长"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经济、政治、生态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体现在解决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6.
袁年兴 《理论月刊》2013,(1):166-171
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决策中的系统性拓展,"包容性增长"为中国社会政策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包容性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及"成果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例证,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本规范包括: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效益优先原则;坚持"议行合一"的组织原则,在宪政现实基础上实现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推动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拓展从民生到民权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于我国而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意欲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它必然也涵盖生态治理领域。包容性增长的参与和共享的核心理念与生态公共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治理领域中新兴的公众参与势头,我们亟需改革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治理格局,包容多元治理主体,促成环保社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平等参与和资源共享,构建中国化的生态公共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企业展现了从"经济人"向"社会经济人"转换的社会责任以及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欧美社会企业的经验充分体现了财富资本与社会治理同步发展的过程。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负责帮助社会实现一系列范围广泛的社会目标,这是社会治理的使命。本文基于营利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三大原则的分设与制衡来探索企业的社会存在、企业的"公共利益"和"利他主义"理念如何向社区渗透以及社会责任投资内含着的协同治理的路径。"社会企业"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政策是推动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也是影响社会治理质量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治理政策。以1987—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的95份关于社会治理的权威政策文件为分析样本,借助扎根理论与Nvivo软件,编码并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的政策表达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故事线”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进行解读,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即1949—1978年以“社会管控”为主的政策萌芽阶段、1978—2002年以“社会改革”为主的政策发展阶段、2002—2012年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策转型调整阶段、2012年以后以“社会治理”为主的政策完善提质阶段,并利用政策表达模型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化的四重逻辑,即政策理念——从单一化的“社会管理”迈向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政策结构——从权威主体包揽的“管控型结构”迈向权威主体引导的“元治理结构”过渡;政策内容——从中微观的“经验治理”迈向宏观的“制度建设”;政策过程——从当前的“问题导向”迈向长远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0.
许冰杨 《重庆行政》2014,15(5):43-45
正一、共青团市民学校: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追求社会治理是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重新审视和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单中心权威秩序的拘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治理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治理"纳入新时期的执政话语体系,意味着这种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治理模式,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场域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这场深刻的现代性变革,无疑为各类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责任投资的治理机制——基于政策网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关注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重考虑的新型投资模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发展迅速,但社会责任投资却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借助政策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社会责任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构建支持社会责任投资发展的网络化公共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我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人口结构持续向老与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的社会事实,提供包容性的政策与服务,将游离于数字社会之外的老年群体纳入其中,使其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任务已愈发迫切。研究发现,政府负责任创新与数字包容在结构、过程、目标上正相耦合,从政府负责任创新视角切入分析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建设的供需状况可知,政府行为在供需时序、供需传递、供需参与、供需回应四个维度上存在时序倒挂、传递异化、回应不足与协同乏力的问题。为化解政府行为的供需非均衡困境,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新势态下的挑战与要求,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的构建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可持续发展的构建理念,并采纳具备预期性、反身性、响应性与包容性的行为要素。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换,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采取公正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当前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艺  李全利 《理论月刊》2023,(6):113-12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富裕道路要求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改革创新,而社会政策作为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制度工具,其朝向更加公平的调节动员效应越发重要。现如今共同富裕建设背景越发复杂:首先,多元化的社会风险增加了社会政策资源调节动员的边界效应,不同区域间的社会政策资源动员存在障碍。其次,人口老龄化与人口低生育速度同步加快,社会政策调节动员的时效性更具挑战。同时,社会主要矛盾转型,社会政策体系调节动员的平衡性与充分性难以统筹兼顾。最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政策在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均衡调节作用日益昭彰。共同富裕要求社会政策的调节动员效应更具公平性、时效性、统筹性、充分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在资源调节动员方面需要更具包容性,防范社会风险带来的地方政策保护性和排他性;在长寿时代和低生育时代更应体现社会政策调节动员的衔接时效性,及时应对养老问题并提升人口发展质量;社会政策制度体系要统筹兼顾,调节动员好城乡居民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新时代社会政策还应实现从生产主义向社会投资主义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中的有效调节动员工具。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凸显,需要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治理实践,西方国家借鉴企业治理模式并延展出社会网络治理模式,但却因拘囿于旧的思维框架而缺乏实效性。中国基于自身国情考量,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改革目标。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致使目标与实践脱节。因此,完善面向未来社会治理实践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调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治理要超越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与手段,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变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基于辽宁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聚焦公共安全与社会参与两个方面,以辽宁在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作为切入点,可以总结提炼出当前辽宁社会治理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探索提升辽宁社会治理比较优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涂小雨在《长白学刊》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搞好基层重建不仅需要优良的政策设计,而且也需要创新治理理念。这一新的治理理念,就是要从意识上改变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对立、排斥的思维,树立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观点。以这一新的治理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基层重建,  相似文献   

19.
刘敏  李永忠 《人民论坛》2011,(7):166-167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应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协调同步,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倡导包容性增长对引导各级政府抛弃GDP崇拜,保障和改善民生,避免堕入"中等收入陷阱"等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完善民生政策,落实民生目标,化解民生难题。  相似文献   

20.
杨舸 《半月谈》2021,(1):18-20
我国在新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是对未来5年人口变动趋势的回应,体现了人口政策的重心变化。人口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做出前瞻性的安排,才能及时应对和调整。那么,“十四五”时期人口状况如何?应如何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