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践行宪法的行为。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在目前的中国,宪法信仰却是从上至下的普遍缺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入手才能使中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依宪法治国,公众普遍的宪法信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宪法信仰程度决定着宪法实施程度进而影响着整个依法治国的进程。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一切按宪法规定行事的行为,它是主客观方面的统一。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实现依法治国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由于匮乏的物质基础、落后的文化传统、政策与法律的错位、非法行政的惯性、司法救济的短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当前中国面临着极严重的信仰危机。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离不开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者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沟通法律与民众的中介,其坚定的法律信仰对民众法律信仰树立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群体,其法律素养关乎国家社稷.本文通过对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寻求培养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与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法治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法律信仰的缺失。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法律信仰,分析了当代中国的法律信仰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树立人们的法律信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危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睿 《山东审判》2004,20(5):81-83
信仰,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 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 指南。所谓法律信仰,笔者认为,应是指人们信赖法律, 尊重法律,爱戴法律,推崇法律,敬慕法律的一种心理 状态或行为。但不容否认,在我国目前阶段,一定程度 上存在着法律信仰危机,这对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会产生 不利影响,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应树立对宪法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需要树立牢固的宪法信仰 ,这是中国走向法治之路所必需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确定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求在一个国家里从上至下 ,从下至上地经久地牢固地树立法律至尊、法律至上的理念 ,这是法治得以滋生、存续的土壤。而要形成法律至尊、至上的理念 ,必须使社会对法律抱有信任乃至信仰。正如伯尔曼所说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所以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我国 ,党领导人民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制定宪法 ,党又要求全党遵守宪法。法治…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法律信仰危机,从而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设性路径,以供法制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写入宪法使其具有宪法的最高权威和效力。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我国的一些体制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使得公民的崇尚法律意识的水平远远跟不上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言论广角     
正付子堂:只有信仰法治才能坚守法治信仰法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信仰法治的实质,不是把法律当做现代神灵来膜拜甚至盲从,而是要真正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建立一种以正确理性、具体规则和正当程序为基本特质的治理秩序和参与秩序,使法律成为国家、社会最高层次的治理规则,成为解决纠纷的最终途径。要信仰法治,就需要维护法律权威,把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建立健全保障公正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一词源于西方,是指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形式,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发展宪法的运作过程.其实质是民主、人权与法治。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法治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广升 《行政与法》2005,(4):31-32,35
法律信仰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在我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法律信仰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法治社会将无法形成。  相似文献   

14.
侦查权滥用是当前侦查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侦查权滥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办案刑警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诉讼和侦查理念。树立侦查法治理念,一切依法办事在刑事侦查阶段,刑警法治理念至少应包括: 法律至上,宪法至尊理念法律至上、宪法至尊是法治不可或缺的两个要件。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我们应该有法律信仰意识,理应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抵制“隐形法”对宪法、法律权威的冲击,遏制侦查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大于权力理念这本是法律至上、宪法至尊的应有之义,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奉行“权力本位”的国家来说,加以特别强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任何人在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某中程度上可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在我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法律信仰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代传统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法治社会将无法形成.  相似文献   

16.
论宪法的可诉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宪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具有可诉性,这也是当代法治国家控制国家权力、树立宪法至上观念、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为了保障和实现宪法的可诉性,当务之急是完善立法、健全违宪审查机制、建立宪法诉讼机制,同时培植公民对宪法的信仰,使宪法真正得以实现,树立其应有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在国家法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衡量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保证宪法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促进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秦汉到清末的中国社会,是以先秦法家理论为基础的专制法治社会。经历近代社会大转型,民主法治是它的必然归宿。民主法治就是西方的Rule of Law。这是自清末法制改革起,改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由于有宪法而无宪政、当权者为个人私利玩宪法宪政、法学界缺少法治理论的系统探索以及法律职业团体缺乏信仰、没有道德准则等,导致法治近代化的艰辛曲折。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诉求,民主法治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最终一定会实现,"不分政党、不分官民,一断于法",当作为中国实现民主法治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国际公认的著名法学家杨兆龙先生认为,宪政不同于纸面上的宪法,它是"活宪法",是实际政治受宪法的抽象原则支配的结果。宪政是"法治国加上法律的民主化",要实行宪政,首先应该实行法治,宪政比法治更重要。实施宪政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要培养"知法"的高素质人才,二要树立尊重并奉行宪法的"重法"风气,实施宪政的中心工作不是"制宪",而在于信仰宪法而见之于实际行为的重宪风气,即"宪法生命素"的培养,但这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赖于多数人的长期努力。这些宪政思想在今天对我国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及宪政的实现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法律成为公民的信仰。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等内容,是公民拥有信仰法律的基础。从本期开始,由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李秀平为读者开讲系列法律启蒙课,带领读者一起寻找并紧握开启法律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