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的新要求。宁波市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全国五大范本之一。宁波市家庭农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去年底全市从事种植(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687个.约占全省同类主体工商登记数的2/3。呈现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3.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通过比较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三种经营主体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今日上海》2008,(5):10-10
上海松江区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意见》,从去年年底开始,已陆续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农户中开始试行“家庭农场”制。目前全区已有597家“家庭农场”签约,每家农场经营100到300亩土地,共涉及9万亩水稻,占松江水稻生产的60%。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农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旨在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近日,孟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对该县家庭农场的发展现象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政策瞭望》2013,(10):16-16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13]1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鲁发[2013]1号)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最近,山东省提出扶持落实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  相似文献   

8.
漆彦忠 《长白学刊》2015,(2):105-111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型过程中,两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存。由家庭经营向家庭农场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家庭农场仍然保留了家庭经营的比较优势,同时顺应大农业的发展策略,满足大农业生产的基本目标,是转型的中坚力量。要使家庭农场完成农业经营体系转型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提升其社会化生产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制度,促进生产要素资本化,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夯实家庭农场社会化生产的要素配置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生产经营一体化,构建家庭农场社会化生产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曹永森  徐泰玲 《群众》2020,(6):52-53
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家庭农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了多层次支持、示范性带动、规范化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随着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逐渐由家庭式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即家庭农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营活动。深入探索家庭农场企业化经营的一般规律,明确江苏家庭农场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促进江苏小农经济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的衔接,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李小典 《人民论坛》2014,(8):241-243
文章通过对美国家庭农场的研究,发现家庭农场在美国已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投资更大、设备更先进、规模更大、依靠雇工经营的大型资本农场。通过分析发现,导致美国家庭农场破产的因素在我国也客观存在。我国的家庭农场未来也可能会衰落,未来家庭农场也无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呈多样化,那么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创新趋势如何?笔者认为创新的主体发展趋势应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合理性及必然性;发展家庭农场受健全的地权流转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农村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上述制约因素的有利变动决定了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状况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发展股份农场 探索新型规模农业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义勇 《桂海论丛》2008,24(1):55-57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家庭均包制经营的产权制度的局限性,认为单一的家庭承包制,难以适应世界农业市场的竞争。实行在产权制度明晰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发展股份合作农场,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路径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16)
<正>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随着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逐渐由家庭式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即家庭农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营活动。家庭农场企业化有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主要分为初始、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家庭农场企业化经营沿着  相似文献   

14.
发展家庭农场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究家庭农场的内涵,分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剖析了我国现阶段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存在的障碍,并从土地流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发展壮大、规范提升,一场农业主体革命在浙江大地火热登场。初春的田野透出勃勃生机。这几天,宁波悠悠农场的负责人叶佳男一边忙着接待采摘游客,一边琢磨着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的家庭农场的内容。虽然已经经营了多年家庭农场,但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干预条件下,发达地区农业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动,突出表现为自发形成的家庭农场经历了"单位化"过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治理多元目标的体制变迁动力,促使政府人为培育"本地农民-家庭农场",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来"农民农"排除出去。为了有效支配家庭农场的经营过程,地方政府通过农业补贴干预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行政代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发达地区新农业经营体制的代价是农业的低效率,不具有推广性:本地化的劳动力需要较高收入,土地承包者预期租金也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向经营者输入高额补贴以维持农业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并明确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被普遍认为是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管理特点且最有效率的农业生产单位。201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先后落实管理规范、示范创建、政策扶持和引导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举措,着力营造家庭农场健康发  相似文献   

18.
国有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善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深化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工的负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依据十八大精神,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受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法律机制和制度设计的制约。在新时期,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家庭经营基础上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但家庭农场的理论内涵、法律地位、经营模式、制度构建等问题尚未有明确法律规范。因此,探索家庭农场的相关理论和法律问题是适应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6,(2)
我国的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家庭农场的发展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来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不同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可以采取低成本战略来启动家庭农场的发展,东部地区则可采取差异化战略来推动家庭农场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