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费伊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和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本质是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的融合,但他们的理论取向并不是科学哲学走出哲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辩证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其自我否定以及历史和逻辑一致的立场使得他的观点具有内在合理性并有发展、改造的空间。萨义德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之上,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但过分强调反本质主义的普适性则使得他的观点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余锐 《人民论坛》2011,(11):200-201
黑格尔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辩证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其自我否定以及历史和逻辑一致的立场使得他的观点具有内在合理性并有发展、改造的空间。萨义德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之上,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但过分强调反本质主义的普适性则使得他的观点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金娟 《前沿》2010,(5):194-196
本论文以"宗教与文化"为主题展开研究,通过文化视角初步探讨宗教的文化属性,在总体考察我国五大宗教文化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儒、佛、道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彰显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的研究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