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云山 《党史文苑》2005,37(10):57-6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科学的创新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性成果;新世纪新阶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科学的创新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性成果;新世纪新阶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3.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和审美一直是千百年来哲学家、美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虽然给美和美学的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重新以当代视角审视和发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美学哲学思想价值,对我国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相关理论的完善、繁荣、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俊 《理论学刊》2012,(11):125-128
蔡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的开拓者,他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至今,蔡仪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美学依然具有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蔡仪的唯物认识论美学可以通往科学主义的认知美学;另一方面,蔡仪的自然美论可以与西方当代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自然美学进行对话,启发和促进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朝闻主编的《芙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芙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芙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的方向、理论体系建构和哲学把握时代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和人的生存发展境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贯穿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过程的始终.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理论界、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高度关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学者们在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实现路径以后,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10.
论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发展和创新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意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长期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核心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也是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三个层次是: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策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高度而又科学的评价,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集大成,是新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不仅属于 20世纪,而且属于 21世纪,它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拓展,必将发挥久远性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中国,在新世纪的漫漫征途上,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光辉历程,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反思、探索、创新的历程,是走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框架和现实模式,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新形态的历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的主题或基本问题,乃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形态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的理论创新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依据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提  相似文献   

15.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及其在汉语中语言实现过程的文化史、概念史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这个术语是最为基础和关键性的,而《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被翻译,并且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汉语语境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论是"共产主义"这个术语还是《共产党宣言》在汉语语境中的传入、翻译,日语的中介化都为汉语翻译和接受奠定了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重新考察"共产主义"术语源流,对当代思想范畴与话语体系分析和建构,以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刚 《探索》2012,(4):162-16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到"经典文本的解读"、再到"研究方法的自觉"和"重大问题的探索"这一逻辑进程。在这一历程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步摆脱了旧教科书体系的束缚和西方话语模式的制约,开始了真正面向历史、面向本文和面向现实的理论反省和自我建构,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多方面艰苦的努力,但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前提、灵魂和核心;二、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实践的要求,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三、必须吸收中外古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这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需的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江泽民创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江泽民创新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人本性的价值取向、唯实性的思想路线、关键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的理论大厦,建基于对人类生存现象层面的密切关注,形成了从艺术生理学的角度关注美与美感问题的传统。朱光潜的美学把西方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生理学美学圆融贯通,构筑了中国近现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的一座高峰。但是,自1950代美学大讨论后,美学的古典传统、艺术生理学美学隐而不彰,代之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美学,改革开放后又演变为纯粹西方的哲学美学研究,造成中国美学研究的现实困境。因此,复苏朱光潜美学的巨大生命力,接续中国艺术生理学美学传统,找到中西美学的接合点,是建设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