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在乌审旗图克镇,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能够看到一个开着面包车到处送菜上门的中年妇女。对这位腰缠收银包,满脸笑容的女强人,男人们说:"这人不但有本事,还温柔贤惠,能娶上这样的媳妇,那该多好!"女人们说:"一样样的女人,活在一样样的地面,看人家不但供着两个大学生,养活着一个残疾大伯,还是全镇乃至全旗的致富典型……"  相似文献   

2.
处级门卫     
竞聘机关岗位排行榜看来只好扫厕所和看大门了。这一叫真章,争哪儿都够呛!王处长,祝贺你被聘了门卫,如愿以偿。唉!我这多年的处长,又要竞争上岗。拉倒吧,听说仅仅门卫这个岗,就有五六个处级干部争着抢!还有一个和我轮换值班的,他以前是副处,这回是我搭档。如今这门岗档次到位配  相似文献   

3.
官人与娘子     
印象中,“官人”与“娘子”是秦剧里秀才之类读书人与爱妻间的互称,其所谓的“官人”,似乎并不一定就是做官的人。笔者借用这两个称谓,来专指那些真正的官老爷和官太太。中国是个封建历史悠长的国度,女人往往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她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甚至连生命本身,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所嫁之男人。所以,女人往往成为测量男人的一根“温度计”。如果一个已没有多少风韵的女人仍然粗腰板得老直、胸脯挺得老高,用“一览众山小”的神气去看周围的一切,那她所嫁的男人多半不是达官就是显贵,所谓“夫贵妻荣”者是也。男人与女人…  相似文献   

4.
快乐大叔 《党课》2006,(7):18-19
老百姓有句老话,说是“女人四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枝花”。快乐大叔首先表明态度,这句话很不具科学性,因为四十岁的女人未必都是豆腐渣(何止不是豆腐渣,许多还是怒放的花呢),而四十岁的男人也未必都成了一枝花。可以说,不管男人和女人,四十岁其实都是人生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关口——只不过人到中年的男人不仅不比中年女人活得潇洒,而且比中年女人还要无奈,还要焦虑。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对北美洲所有的人拍一幅快照的话,你就会看到,女人比男人多600多万;如果你对华夏大地所有的人拍一幅“全家福”的话,你也会发现,女人比男人多近4000万。为什么女人会比男人多呢?是不是女胎儿的受孕率要高于男胎儿,从而在“先天”上就造成了男人少于女人?医学专家告诉我们:不是!事情恰恰相反,在胎儿出生以前,男胎儿是多于女胎儿的。在开始怀孕时,男女胎儿的受孕比率约为110:100;虽然由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胎死腹中”,但当胎儿出生时,这个比率仍然维持在105:100。只不过到了30岁的时候,活着的男人人数与活着的女人人数才基本相当。在这之后,女人人数开始领先,80岁以后,女人人数约为男人人数的两倍。  相似文献   

6.
幞头记     
古代流行裹。女人要裹脚,男人要裹头。女人裹脚。那是裹脚布,听起来就有点异味。不雅,不适合拿到台面上来说。男人不一样,男人裹头,那叫幞头,虽然也是以布裹就,但那相当于帽子.是面子所在,威严所系,成功人士的象征——相当于高档智能手机,里面还是全球通的卡,跟我们这套餐那优惠的普通市民卡不在一个档次。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6,(2)
正一弟:亲爱的一弟!我是一个弱者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都不能强悍起来。我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我颤慄而寂寞!在这个情景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我的依傍,你如【于】是乎在我的心田里,就占了一个地位。此外同居在一起的仁,秀,也和你一样——你们一排站在我的心田里!我常常默祷着:但愿这几个人莫再失散了呵!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然有一个无私奉献的男人。事实上,一个成功的男人和一个成功的女人相依相伴的也不乏其人。但是,夫妻两人都是将军,并且两人都有自己成功的事业,这在古今中外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却有两对这样的将军夫妇,他们是——李贞与甘泅淇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前的一天,总指挥贺龙将一位个头矮小、留着短发的女红军叫到眼前,她就是时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贺龙对她说:“中央红军长征已走了很久了,我们也要开始长征了。…  相似文献   

9.
活着     
有很长一段时问,我对海明威用猎枪打掉自己的半个脑袋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好好地活着呢?那时候海明威已是功成名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得了,夫复何求?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用世俗的观点看,不能写了可以干点儿别的,别的干不了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只是活着,搬个马扎坐在马路边上看人……这谁又能说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投资的逻辑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相亲看相手法,就是让你的五指合拢,看看有没有漏缝,如果把手掌对着阳光没有漏光,那就是一个守财成功的人,否则就是“漏手”,这样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受欢迎的。实际生活中,有人虽然不时荷包很鼓,但架不住疯狂的支出,很快荷包就瘪了下去,要想以钱生钱就很难了。这样的人现在不少,总觉得以后会挣更多的钱,就不懂得把这些宝贵的金种子种在适当的地方长出更多的钱来。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然有一个无私奉献的男人。事实上,一个成功的男人和一个成功的女人相依相偎的也不乏其人。但是,在一位上将的身旁相伴相依的也是一位将军,这在古今中外恐怕是极少的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却有一对这样的将军夫妇,他们是聂力中将和丁衡高上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学的第一堂课上,我请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肯定:当然是父母生了孩子。从生物学的角度,先有父母后有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却偏偏要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即:是孩子“生”了父母。试想,在孩子卅生之前,一个人身上哪里有父亲或母亲的身份?只有等孩子降临人世,男人和女人才成了父母。也就是说,是孩子赋予了男人或女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意义。因而才说,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与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民之初,人类是作为群体而生存,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群索居,因而没有什么个体意义上的自由,而只是像在伊甸园中那样,大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如弗洛姆所说"在‘伊甸园'中,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1](P53).奴隶制时代的压迫,剥夺了每一个奴隶作为人而生存的权利;中世纪每个人都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虽然严格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但同时也把每个人禁锢和笼罩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思想即神权的藩篱之中.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是向神来争夺自己的位置的.莎士比亚借助他的戏剧主人公发出的那句对人的赞美的箴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P49)这实际上是摆脱神对人的统治的宣言.  相似文献   

14.
灵魂的贬值     
甲:你听说了没有,××厂的厂长为了用生产基金发奖金,给公司正、副经理每人三十块钱,公司就睁一眼、闭一眼地假装不知道,暗地支持××厂这么干!乙:是吗?甲:才三十块钱!真是啊,现在不少东西涨了价,可这样东西却在降价、贬值。乙:什么东西。甲:有些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汤胜利 《党史博采》2005,(12):20-22,36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但是,在那悲壮的长征路上,他也情不自禁地数度流下了滚滚的热泪。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1934年底,湘江惨败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为挽败局,毛泽东力排众议,在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下,使仅存的红军主力,避实击虚,进入了兵力空虚的贵州省境。进入贵州境内的红军指战员们,惊异地发现,贵州的穷人分外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多达156种的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贵州“干人”。这中间,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  相似文献   

16.
正然而侃爷在今天已经万万流行不起来了,一个口若悬河的男人只会让人联想到搞传销的,或者做风投的,任凭他说得天花乱坠,身边的女人很可能连5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随时拔地而起,直接走人。如果你以为"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只是一句笑谈,那我必须告诉你,朋友,赶紧重视起这句话,这很可能是目前男女情感市场的一大指向标。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09,(1):67-67
警世狂言钞票不是万能的,有时还需要信用卡。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动物,尤其是煮熟的。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两个女人。成功是一个相关名词,它会给你带来很多不相关的亲戚。  相似文献   

18.
送春联     
(ABC拿红纸上) A:过年了,咱团支部给大家送对联去。 B:这对联都往哪儿送啊? C:没听说团里今天搞文艺汇演吗?咱先把对联送到联欢会上去。 AB:这主意好,走。 D:(从另一侧上)等等,我也去。 A:你干啥去? D:你们送对联贴不贴啊? BC:当然贴啦。 D:用啥贴啊! A:用……呀,忘了带浆糊了。 D:我这儿有。(示浆糊桶) B:还是你想得周到。 C:那你就跟着我们去刷浆糊吧。 D:慢着,这浆糊桶我是带了,谁刷可  相似文献   

19.
喻丹 《当代贵州》2004,(9):58-59
不是为了和谁比高低 李舒很痛苦,但他没有退路! 签定拍摄<军歌嘹亮>的合同后,导演李舒和主演孙红雷才听说一部相同题材的片子正在热播,好评如潮,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找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两人傻眼了:在相距这么短的时间内拍摄同样的题材,简直就是冒险,犯傻.前者的艺术高度摆在那,有没有能力超越它?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谷军 《前线》1984,(11)
小青:小明,听说你妈妈很讲究饭食,是吗? 小明:是的,平时妈妈做的饭菜可好吃呢!不过,也有做得很不好吃的时候。小青:那是什么时候?小明:奶奶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