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从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过程看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目前的任务孙立亚在西方国家里,社会工作发端于善慈救济事业,是一些有爱心的人士投入人力、财力对贫穷阶层的一种救助。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循环过程中的“马太效应”使富者益富,贫者愈贫。经济越发达,贫...  相似文献   

2.
创新标志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品质和优势特征。党中央在对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中,彰显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依赖型和技术依存型的路径选择,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家跨越发展是中国梦实现进程的必然结果,而实施人力资源优先的开发战略是国家跨越发展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战略如何置于国家跨越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对国家人才竞争力现状的系统分析,依据中国梦视角下对中国人才竞争力的SWOT分析,提出加强人才竞争力提升,发挥其对国家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需回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构成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它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联合与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与产业创新为目的,制度创新为保证。各国实现国家创新都采用政策导向发展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国家创新是以民族进步为标志,发展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关键,融国家目标和国家战略于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是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基础,要重视建设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公权与私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和权利的平衡与和谐与否 ,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明发展程度。随着法治建设的发展 ,权力会愈将受到规范和约束 ,权利会愈将得到保障和发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权力的规范与私权的保障还存在种种不足。因此 ,研究公权与私权的关系 ,分析公权与私权的现状 ,寻求规范公权与保障私权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邱永明 《人事天地》2010,(34):33-34
人才资源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是许多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成功经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中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确立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7.
国家预算保密规定有违法理,制约预算操作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公开预算已大势所趋、日愈迫切。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和民主政治计,建议在《预算法》的修订时,增添预算公开性的条款。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的“完整国家”理论实现了对克罗齐“伦理国家”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实践哲学强调政治实践,超越了处于思辨层面的伦理政治史观;“完整国家”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相结合,突出个人的作用,超越了“伦理国家”忽视人的活动和把国家完全机构化的缺陷;“阵地战”将组织系统、工业系统纳入整个战争,实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体化,超越了“消极革命”的不现实性。葛兰西和克罗齐关于建立文化国家的构想,实现了国家理论研究的意识形态转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劳动就业可谓是个热门话题。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与其经济发展,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家庭结构及人口年龄构成等因素有关。而其中对就业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愈发达,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愈大;经济愈落后,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愈小。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长远大计、长远发展,又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重大发展。当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博大精深,现实性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诚的继承者,在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矢志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弘扬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托。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之需,也是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发展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谈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对外贸易是联系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纽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和实现价值增值,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相互协调,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缓解社会冲突与矛盾,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健全各种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实现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的法律制度,创新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创新程度的高低对该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制定一系列宏观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和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而建立和发展合理、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是实现国家持续创新的主要动力。深入研究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家竞争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后发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在现代化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跨越式发展自然成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而生产力移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看到生产力移植的巨大价值的同时,后发国家必须注意生产力移植可能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以及生态代价,应该建立起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同时,后发国家的生产力移植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将生产力移植与对外开放、变革国内社会结构、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实现“强军梦”必须考量国家职能和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中国实现“强军梦”:必须以国家政治目标为核心内容,以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为重要条件,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联系互动中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为主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同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整体规划、法律建设还是技术标准上,都有明显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实现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就是了解和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成本完成其它国家在该阶段所完成的目标。这是我们学习韩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要实现这一地区进一步长足发展,并带动国家整体发展推进,首先必须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水平。长三角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应该是:率先优化产业结构、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率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推进区域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本书的任务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中,考察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据和起源。选择‘边缘社会主义’而不沿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因为‘边缘’能揭示世界体系的内部关系,而‘落后’只是一个直观的、外在比较的概念。边缘社会主义实现于帝国主义战争的背景下,但是当它最初实现的时候,它对自己的历史根据、发展道路、所处世界历史的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