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性基础源于生产力的交互发展.生产力交互发展→→全球化→→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过程.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交互发展必然形成全球化的趋势.对后发国家而言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后发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后发国家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观层次看,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展国家利用内部和外部有利条件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超常态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类型不是单一而是多样的;世界交往中各个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可能性;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系统地准备多方面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苏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驱动全面现代化。苏州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一体化的步伐,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驱动社会民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苏州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是对后发现代化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经济的现代化是后发现代化的基石;后发国家的政府要在制度供给上起主导作用;经济现代化要与社会民生建设协调共进,协同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跨越发展观要求中国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生产力的历史逻辑与技术逻辑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传统工业的现代化 ,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且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国家战略、民族战略,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认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利用信息化来推进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工业。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必须实现科技跨越、体制的跨越和发展阶段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制度滞后是造成江西落后的重要原因,后发优势的利用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后发地区的江西只有正视潜在的制度后发优势和现实的制度后发劣势,克服后发劣势,打破发展瓶颈,才能实现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拥有科技才能拥有未来。在21世纪,一个国家有何作为,将取决于这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教育。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大力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稳定、经济腾飞、文化繁荣、人民幸福服务的教育;是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是捉进国际合作,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服务的教育。21世纪各类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生物学作为—门自然科学,将成为对中国前途及人类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因为生物…  相似文献   

10.
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在以政党为核心的现代民主政治中,党政关系是现代民主政治,特别是政党政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质是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与领导形态问题。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各种政治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含地包含着党政关系的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重视和有效处理党政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从现代党政的基本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西方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党政关系模式,企望能对现代国家中的党政关系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