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协商制度是指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为前提,刑事诉讼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与合作,在充分考虑对方诉求的基础上相互妥协,就刑事案件的程序、实体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对话、合作与互惠而非对抗的一种司法制度.建构刑事协商制度必须具备适合的条件,最根本的条件是刑事协商的价值理念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可.在法治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保护被害人利益、犯罪人利益及公共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是当前刑事法治观念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刑事协商制度的建构即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在刑事协商制度的建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妨碍刑事协商制度建构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要义在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科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也决定了科学的表现形式.现代科学是从认识论框架中成长起来的,或者说,现代哲学中的认识论为科学提供了分析性思维方式.康德是认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康德的同时代,还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康德“批判哲学”的观念学.这种观念学包含着或者说试图建构起一种相似性思维,其中,也包含着发展出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方法的方法论体系的可能性.在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观念学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建立在相似性思维基础上的方法论体系没有成长起来.然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科学认识对象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需要通过相似性思维的建构去确立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新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兵 《行政论坛》2014,(6):14-18
文章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通过检索表达观念的关键词的方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民生观念的演变进行经验分析。根据数据所形成的关于此阶段民生观念建构的变化曲线,从而验证出民生观念从革命的逻辑向生产的建构逻辑转换,而随着"抓革命,促生产"的话语系统进入并掌握了生产领域之后,民生观念逐渐地发生了异化,又转向了"革命"逻辑。而彼时的民生建设的实践效果完全印证了这一变化曲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观念的建构理路展示出了民生层级性与价值终极性。  相似文献   

4.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确立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指导原则,从而结束了两国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两国关系逐步走上了正常化的轨道.因此,上海公报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历史文件.25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今天重温上海公报,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公报所  相似文献   

5.
价值认同是人们通过实践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价值的一致认可和同意.价值认同的建构是一个从知、情、意、念到行的意识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对于以科学的利益机制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社会实践回答了"是否可能",理论逻辑证明了"何以可能".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已自1990年7月21日起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在两国关系中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中沙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发祥地,都是亚洲国家,两国人民有着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宏大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建设.由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公民文化养成之间不相协调的时滞效应,因此,在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下,应该通过完善和创新制度,在民主制度供给下使公民在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实践中养成公民精神,以期民主制度在公民精神的关照下得到更加理性地建构.为此,当下应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在民主制度建构中化育公民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媒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新闻观念对政治观念能动影响的必然性,"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新闻及新闻观念对政治及政治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观念也越来越成为建构主导政治观念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构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理论坐标中的民生观念,其运演逻辑的形成乃是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大背景下,依次经历了民生主体从工人至农民的深化识别、改善民生的方法由注重土地到重视经济的进路演进,此时的民生外延则更加偏重于民族国家的建构诉求.然而,其中的演进逻辑表明,后者并非是对前者的简单抛弃,而是在各自建构进程中,表现出一种复调式的运演特性.  相似文献   

10.
龚世学 《理论导刊》2008,(3):113-115
"天"的原型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中,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天不是神圣独立的,天由人制造并附属于人;天是"物",存在缺陷,有破碎的可能;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对于天的观念是变动不居的.同时,此种观念必将成为一种潜存的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中印关系的经验教训说明,凡是遵循五项原则,两国关系就能发展,就能前进;凡是五项原则遭到破坏,两国关系就受挫,就倒退。同时也说明,当两国关系出现曲折时,惟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把两国关系带回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国籍立法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环节,它使民族国家建立起"国民"边界。对于清末国籍立法,学术界主要把它看作是华侨保护、边民入境和属民改籍等问题导致的结果。从国家建构与国籍立法的历史关联出发,本文从民族国家建构的高度探讨清末国籍立法。民族国家建构包括政权建构和国民建构两大要素。政权建构体现在国际法知识的习得、国家意识的兴起和主权观念的发展上;国民建构则体现在国民身份意识的兴起、权利与义务观念的强化和民族主义的发展上。所有这些要素都与清末国籍立法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民族国家建构是推动清末国籍立法的根本动力,华侨保护等事件则是导致国籍立法的直接原因,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对清末国籍立法形成全面的认识。以清末为起点,民族国家建构对国籍立法具有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统领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权利逻辑和安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在民族议题上的核心要求。对于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建设工作,我们引入了观念政治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体的研究纲领。结合观念政治研究的三个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认知、政治思想史中的观念史(概念史)传统、网络安全研究中的观念政治纲领,我们设计出观念史变迁、国家之观念建构、观念之社会塑造、敌对性观念、外部观念借鉴五大次级研究纲领,从理论、思潮和社会实践层面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观念维度,并呈现了在这一维度我们工作的建构点、竞争合作点、敌对点、观察借鉴点。  相似文献   

14.
公私观念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和集体行动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主导的公私观念经历了由公的合理性建构、私的合理性建构到公私协力的合理性建构的转换。与此相适应,农民公私观念实现了由公之优先、崇公抑私,私之合理、尚公重私到公私协力、同心同力的转换,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价值诉求的显著差异。现阶段的农民公私观念存在"集体意识淡化、向心力不足,道德秩序混沌、和谐力不足,利益理性至上、凝聚力不足"等局限。亟须通过优化市场秩序以传递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信念、培育公共空间以促进农民公共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生长、完善激励约束以实现传统与现代公共资源的整合等多重路径,从公私兼顾和利他奉献两个层面全面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公私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纪念日。3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两国首脑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中美两国从此结束了20余年对峙的历史,两国关系的大门从此打开,开始了正常化的进程。回顾这段历史,人们都由衷地赞叹两国领导人、政治家、外交家卓越的胆识和气魄。正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中美两国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并善于通过谈判在两国存在利益矛盾的问题上达成妥协,最后实现双赢结局,两国关系才会有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正式访问,是中苏关系史上、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这次访问举世瞩目,是因为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中苏两国领导人正式宣布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共和苏共两党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和苏联是有着7000多公里共同边界、山水相连的两个伟大邻国,两国人民之间一直存在着传统的友谊。但是,在以往的年代里,两国关系也有过曲折的历程。现在,两个敌对了30年的大国终于和解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始了。两国决心结束  相似文献   

17.
罗雪梅 《学理论》2010,(22):220-221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立体建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部分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在遵循开放性、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多元共存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路径,去建构中小学美术课堂生态化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作全面系统地考察与探究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给自己提出的中心任务。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提出和规定则是洛克建构其全部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本文拟就洛克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学说作一简要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崔丹 《学理论》2010,(5):105-106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1月15至18日走访了中国的上海和北京,成为继尼克松1972年破冰之旅以来第七位在任期内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上任不到10个月就来华,且将亚洲行程的一半份量都安排在中国,这绝非偶然,而是有很多现实的紧迫性因素所致,此次访华,看点颇多,尤其是胡奥会后《中美联合声明》的发表,这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定下了一个新的基调。未来两国关系的基本态势将是稳中求进,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政治制度等原因,两国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分歧,面对分歧,求同存异、建立共识乃是最佳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当前,流域水资源消费负外部性问题愈益尖锐,现实症结应在于流域政府纷纷实施了地方保护的策略选择,体现为一种政府外部性,其衍生的根由则在于流域政府权力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了相互间正交易成本的出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相关启示,须建构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从而规范流域政府各自权力产权,降低因相互摩擦所引发的交易成本,由此即可以减少或消除此种政府外部性,最终求解流域水资源消费负外部性问题.由于反复博弈模型和制度主义的援证,公民退出选择与呼吁力量的驱动以及流域公共利益观念凸显和官员的理性自觉,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之建构成为可能.而其主要类型的界分则同样可以受新制度经济学启发并吻合治理的行动逻辑,进而区分为科层机制、市场机制和府际治理机制等三种,它们相互存在替代性但更应实现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