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娟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0):22-2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等专制思想,也涵括民惟邦本、修身内省、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对党员民主素质尤其是民主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在认真梳理和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对党内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底层,不但以其原生或次生形态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中,而 目以其各种升华、变态形式保留在汉文化中,对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着广泛的 影响。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学明 《传承》2009,(18):132-133
当前,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需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周易》所蕴涵的德行思想分出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其优秀的因素,抛弃其糟粕。大力倡导《周易》中阐发的德行思想、道德准则,并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对克服歪风邪气和不道德行为,达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政治文化以其独特的精华和营养哺育了中国共产党,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也造就其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同时中国政治文化中某些封建糟粕又不可避免地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仅从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托古改制"思维以及直觉整体的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研究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态度,使其“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充实、创新。分析,就是要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筛选,就是对合理的积极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比较,选择有现实价值的思想成果,发扬光大;充实,就是对一些不完善的思想观念加以改造、丰富;创新,就是把优秀  相似文献   

6.
人才管理在我国源远流长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管理思想 ,吸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 ,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肯定人才价值的思想阐述深刻 ,识才选才的思想实为难得 ,用才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 ,我们要批判地吸收、继承和发展古代人才管理思想 ,为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精华 加强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仁爱”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师德思想精华。我们必须继承这份遗产,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弘扬懦家“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再次,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上善若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和借鉴的思想基础,“道”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挖掘《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源远流长。教育即文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和时代感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经典教育,有益于他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传统人生现、价值观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需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周易>所蕴涵的德行思想分出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其优秀的因素,抛弃其槽粕.大力倡导<周易>中阐发的德行思想、道德准则,并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对克服歪风邪气和不道德行为,达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读经热潮,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青少年成才的一种有效举措。实际上,这种“读经诵文”的文化复古并不会绝然带来青少年的健康成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矛盾,强调青少年本身的主体性因素与主体性价值的觉醒。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看到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寻求用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成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翔 《传承》2012,(7):92-93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并且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  相似文献   

14.
2012年6月11日《北京日报》刊登李慎明的文章,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的特质来界定,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取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糟粕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文化所扬弃或者抛弃。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球勋 《前沿》2007,(1):218-22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继承是基础,文化创新是核心。继承不是“原汁原味”的全盘吸纳,创新也不是摒弃一切的另辟蹊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将传统文化的道德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从而真正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孟子“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 ,也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的“仁政”理论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健美 《传承》2010,(33):158-15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吸收和借鉴其精华,扬弃和剔除其糟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力图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说明其现代意义,以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朱明勋 《前沿》2011,(10):54-56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其精华主要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五个方面;其糟粕主要表现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唐月 《传承》2010,(33):86-87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寒娥  张丽萍 《前沿》2009,(3):181-18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中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内涵。由于双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媒介生态环境的差异,其思想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异。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野分析探究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密切联系和内在分歧,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中,即实行科学的“拿来主义”。又结合具体国情,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传媒的世界化。走“和而不同”的道路,从而提高中国传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